前言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持续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引导广大教师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学校于2024年4月至7月开展2024年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讲述我的育人故事”活动。通过专家评审,共评选出一等奖2位、二等奖4位、三等奖4位,并于9月27日下午举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讲述我的育人故事”宣讲会,邀请9位优秀教师代表进行现场讲述,充分展示他们在教书育人事业中的全力坚守、倾心投入与无私付出。
为进一步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党委教师工作部开设线上专栏,将定期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讲述我的育人故事”进行展播,全面深刻诠释教育家精神,激励广大教师以此作为精神坐标,为教育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个人简介丨王元凤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大鉴定所副所长。主要从事司法鉴定方向的教学、科研及鉴定工作。兼任国家禁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全球法学院联盟中国政法大学学术团队成员、法庭毒物分析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司法鉴定专家库专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多项社会职务。共出版译著4本,参编各类著作11本,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十三五重点专项、教育部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北京科技新星等科研项目共计11项,担任《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期刊编委、《分析试验室》期刊青年编委,曾获北京榜样 • 最美法律服务人等奖项。
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
(讲述我的育人故事活动现场)
每一位学生都有潜力成为自己领域的明星,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鼓励
作为教师,要致力于发现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潜力,帮助他们在学术和人生旅途中发光发热

01丨初为人师 思考育人之本
16年前,在同样秋高气爽的季节,我来到法大。初为人师,我有些措手不及,总是在焦虑,如何在课堂上一语惊人?如何在讨论时惊艳四方?如何用论文发表的数字力挫群雄?如何让自己积累更多的学术底蕴?当时的我,能够理解到的育人之本就是学术、学术、再学术!
02丨注重人文关怀 探索有温度的教育
然而,这位漂亮的姑娘改变了我。她叫桂玲,看似乖巧,但在入学之初,便果断拒绝了我在学术方面的引导建议。我推荐的文献她不想读,我建议的毕业设计她不想做。我越是想拉近距离,她离我越远。尤其让我费解的是,她总是不停的申请各种国际交流项目,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起初,我给她鼓励。虽然我内心深处觉得她稍微有些盲从,但我想“让先她试试,让子弹飞一会儿吧”!然而,临近毕业时,我着实替她捏了一把冷汗。这孩子没过司考、没做论文、没找工作,该怎么办呢?我正默默焦虑时,她却在尝试交流项目。我问她“你怎么总想往外跑啊,就不能先把手边的事做好吗?”她说“老师,我就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那一刻,她语气沉稳,眼神坚定,简单的答复极为感人。我仿佛看到了桂玲脑海中的碧海蓝天,还有那一份不被世俗阻拦的自由奔放。

研三的寒假,离毕业只有不到半年,我恰好要去瑞士访学,突然想起桂玲对外面世界的渴望。我试着邀请她,她毫不犹豫,立即放下毕业恐慌,兴高采烈地踏上欧洲之旅。在随后45天里,我们一路同行,飞机舱、火车厢、地铁站、餐厅里、卧室中……这45天、1080小时演变成为我和桂玲的一对一教学。我们的话题覆盖文化、学术、执业、亲情,还有女孩子都爱的审美,我全力向桂玲解释外面世界的美好,希望这份思想浸润能为她的未来助力!短短45天里,桂玲也展现出很多令人惊艳的变化。她从拒绝动画片,到喜欢《功夫熊猫》,她学会体会到简单背后的智慧;和外宾交往时,她从羞涩躲闪,到从容自信,她脸上的笑容折射出内心的丰盈;她在学术高地感受到科技捍卫公正的力量;她在欧洲古城感受遥远的文艺复兴和浩瀚的历史长河。45天里,桂玲不仅领略到她向往已久的异域山河,更是在文化对撞之下收获了人生哲理。
桂玲毕业八年了,她在广州,我们很少见面。每年春天的荔枝和每年冬天的手打鱼丸,成为桂玲对我的常规牵挂。八年的时间里,这份牵挂雷打不动,我想其中一定有桂玲对母校的怀念、对教育的感恩以及对青春的致敬。
结语
16年来,我遇见了多样化的学生群体,以及始料不及的工作挑战。渐渐地,我意识到,除了学术示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的人生观,这是教学工作更大的难点。16年来,我用心分享、用爱引领,我学会了如何打造健康而有趣的灵魂,我领悟到面对满天繁星、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编辑/曹满谦(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