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持续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引导广大教师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学校于2024年4月至7月开展2024年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讲述我的育人故事”活动。通过专家评审,共评选出一等奖2位、二等奖4位、三等奖4位,并于9月27日下午举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讲述我的育人故事”宣讲会,邀请9位优秀教师代表进行现场讲述,充分展示他们在教书育人事业中的全力坚守、倾心投入与无私付出。
为进一步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党委教师工作部开设线上专栏,将定期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讲述我的育人故事”进行展播,全面深刻诠释教育家精神,激励广大教师以此作为精神坐标,为教育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个人简介丨陈锦波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进入法大以来,共计合作编著著作1部,发表论文14篇(2篇B刊,9篇C刊,3篇CSSCI扩展版和集刊),独立主持课题8项。同时,虽然属于科研A岗,但仍然主动承担了大量教学任务,给本科生开设《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行政法案例研习》,给硕士生开设了《学科方法论与学位论文写作》《行政法专题研讨》《备案审查与行政诉讼实务》和《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案例研习》等课程,课堂教学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
我是如何对待“导学关系”的?
(讲述我的育人故事活动现场)
全力以赴、用心指引,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
只有这样,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形成,师生之间的良好“导学关系”也才能得以塑造

01丨“我想去您待过的地方看一看”
2020年,是我第一次给法大的学生上课,授课是以线上方式进行。刚开始时,我感觉自己在对着空气讲,因为电脑的另一面鸦雀无声。我很紧张,我不知道在中国法学的最高学府,我能不能站稳讲台。后来也顾不上这许多,我开始全身心投入讲课。直到有一天,有一位课上的同学给我发来微信,说他本来很坚定要选择民事诉讼法来作为读研的方向,但听了我半个学期的课后,他决定要转向学行政法。他还同时给我发来了他起先想读民事诉讼方向的详尽的规划做佐证。我问他想去哪个高校读研?他说,“老师,我想考浙大的研究生,我想去老师待过的地方看一看。”我当时心里涌过一阵暖流,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实现。对一名老师而言,还有比这更大的肯定吗?

02丨“只给我上过一次课的陈锦波老师,他让我对这所学校有了更多期待”
有一天,我看到一个提问:“大家来说一下,在这个学校待了这么久,真正觉得讲的好的老师吧。”下面的评论区出现了小标题里的那句话。是的,有一门课我只讲过一次,那是郝倩老师的《美国法基础》。郝倩老师当时邀请我共同讲一次美国行政法。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备课,我决定讲一讲美国的正当行政程序。上课的前一天晚上,我一直修改课件到凌晨两点,所以第二天我从海淀赶到昌平上课时,人其实是非常疲乏的。但开始上课后,我就投身其中了。或许,学生是感受到了我对课堂的投入与热忱,然后才会有上面的那番感慨吧?
03丨互相欣赏:刚好你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好的导师,我也觉得你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学生
2021年,我第一次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共指导5名学生。我在选题会上叮嘱大家一定要认真对待毕业论文。然而,待到要交论文初稿的时候,有一位同学递交了共计3600字的论文稿件(摘要还占了1000多字)。按照学校的规定,本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不得少于8000字。于是,在开论文初稿讨论会时,我问那位同学为什么提交的论文字数这么少?他回答说,因为他最近忙于找工作。我当时非常严肃地对他说:“你目前的论文我是不会通过的。论文不通过的话,你都毕不了业,那找到好工作又有什么用呢?”说实话,我这般严厉的态度,肯定会吓退不少学生,但我觉得我有义务告诉学生们这是底线。
只是出乎意料地,同组的另一位女同学会后居然专门找到我,跟我说:“老师,您有些严格,但我想继续跟您读研,我觉得跟您学习一定能学到很多。”我只能说,她很有勇气。她后来也成了我在法大指导的第一位硕士生。作为师门的大师姐,我一直对她很满意,她也一直跟别人说我是“世界上最好的导师”。实际上,能和00后学生相处的融洽,我觉得关键还在于我在师生关系的定位上是“亦师亦友”。也就是说,除了会去严格把握原则性问题外,我平常跟学生实际上是像朋友那样在相处。

结语
总之,不管是给学生授课,还是带领学生做科研,抑或是对学生进行日常指导,老师一方面要全力以赴、用心指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只有这样,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形成,师生之间的良好“导学关系”也才能得以塑造。
编辑/曹满谦(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