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持续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引导广大教师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学校于2024年4月至7月开展2024年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讲述我的育人故事”活动。通过专家评审,共评选出一等奖2位、二等奖4位、三等奖4位,并于9月27日下午举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讲述我的育人故事”宣讲会,邀请9位优秀教师代表进行现场讲述,充分展示他们在教书育人事业中的全力坚守、倾心投入与无私付出。
为进一步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党委教师工作部开设线上专栏,将定期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讲述我的育人故事”进行展播,全面深刻诠释教育家精神,激励广大教师以此作为精神坐标,为教育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个人简介丨刘译矾

刑事司法学院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所讲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在《政法论坛》《比较法研究》《当代法学》等法学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司法部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等科研项目四项;出版专著《论辩护律师的忠诚义务》一部,参编多部。担任刑司2102班班主任,发表教改论文两篇,主持教学改革项目一项,多次参与学术十星、学术新人、模拟法庭比赛等活动的评审。曾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第四届北京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文科组一等奖。
与学生一同成长 一起发光
(讲述我的育人故事活动现场)
每一位学生都有潜力成为自己领域的明星,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鼓励。
作为教师,要致力于发现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潜力,帮助他们在学术和人生旅途中发光发热。

01丨教学相长 以学生为中心
我的第一堂本科生的课程是在“课比天大”牌匾正后方的阶一教室。第一次面对150多位学生,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紧张。同学们对于知识强烈渴求的眼神、对一位新出现老师的满心期待,以及我一定要上好刑事诉讼法这门基础课的强大信念,转化成为我精心备课的强大动力。为了上好这门课,开课的半学期我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向前辈老师请教、观摩优质课程;搜集有趣的故事、有关的案例;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刑诉法的小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半年的投入让我收获了同学们在狐友上的很多匿名赞扬。第一次上课结束后,有学生说,“好喜欢刘老师,虽然是新老师,但是很用心”;最后一次课结束后,有学生说,“真的很舍不得这位姐姐”。

刑事诉讼法授课的小小成功激发了我对教学以及教学创新的强烈兴趣,我把这份兴趣延伸到了刑事诉讼法学案例研习的课程中。通过课前座谈与课后问卷,我深入地了解这些00后学生的所思所求,在教学设计中处处践行“以学生为中心”。在此基础之上,我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将5E教学模式引入课程教学之中,对刑事诉讼法学案例研习课程进行了全面的创新探索。基于这一课程的探索实践,我有幸在今年4月份代表学校参加了第四届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从366位参赛教师中脱颖而出,以全市第二名的成绩荣获新文科组一等奖,并获得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大赛的资格。今年7月份,我将在全国大赛的舞台上继续传播法大“课比天大”的教学精神。两年来,在课堂中,我与学生们共同成长,我见证他们逐渐养成程序法治的思维,而他们见证了一个初出茅庐的“青椒”在全国教学大赛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02丨看见学生 帮助学生发光
去年5月份,一位素不相识的学生邀请我指导她的一篇论文。她说她并不认识我,只是在朋友圈中看到有同学提及我。我毫不迟疑地接受了她的邀请。她研究的“大数据证据审查认定”的主题是一个我并不擅长的领域。为了能对她进行有效地指导,我和她一起阅读大量的文献。从确定选题、拟定大纲,再到完成初稿,反复打磨,我参与了论文写作的整个过程。在指导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位学生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出色的论证能力,于是鼓励她追求更高、更远的学术目标。最终,在我的鼓励下,她以“大数据证据的审查认定”为题作为申博论文,成功申请了本校刑事诉讼法学的直博生,并入围“学术十星”前二十强,现在正在冲刺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她曾说,非常感谢老师,是老师看到了她的闪光点,让她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我在学生的身上也看到了曾经迷茫的自己。作为“非升即走”的青椒,我也对自己的学术之路有过犹疑。但在家人、前辈和学生的鼓励下,我鼓起勇气、尽力而为;只问过程,不问结果。入校四年来,我终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出版专著1部,发表核心论文5篇,主持国社科、司法部等各类项目5项。这段经历不仅让我见证了学生的成长,也让我更加坚信教育的力量。我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潜力成为自己领域的明星,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鼓励。作为教师,我将继续致力于发现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潜力,帮助他们在学术和人生旅途中发光发热。
03丨走进学生 关注学生成长
除了学习,我也尽可能地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班主任,我在班会活动上为每一个人准备了手写贺卡,传递温暖和鼓励;在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时,我发现有学生因为毕业压力而产生抑郁等消极情绪,在及时提供专业指导的同时,我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缓解压力,进而重拾信心;我也在参加刑诉法师生联合主题党日活动时,从同龄人的视角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鼓励学生将个人的成长与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这些活动,我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去年,我迎来了自己指导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她既是我的学生,更是我的好朋友。我们不仅共同探讨学术问题,也会相互分享生活所感。当我得知她在学生工作中获得肯定时,我比自己获奖还高兴。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作为教师,最大的成就感来自学生的成长。这份满足是任何荣誉和奖项都无法比拟的。它源自对学生的深切关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以及对知识能力传承的坚定信念。
结语
亚里士多德曾说:“教育的根虽苦,但果却甜。”我的育人故事才刚刚开始,教学成长育人之路漫漫。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我将继续向前辈请教、向同事学习,与我的学生们携手前行,在法学的殿堂中探索真谛,在育人的田野上辛勤耕耘,做知识的传递者、法治精神的践行者。
编辑/曹满谦(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