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时光的年轮在不停歇地走过,玉兰花一年年又吹红新的花蕊。从1952年北京政法学院创办至今,法大已经走过了近70年的不平凡历程。70年沧桑变化,70载岁月征程,一代又一代的法大人孜孜不倦地奋斗在中国法治建设的道路上,更有许许多多的先贤前辈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这些老教授、老前辈,他们见证着发生在这小小校园中“光阴的故事”,并将“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精神薪火接续相传。他们,是法大最宝贵的财富。
2022年,在中国政法大学迎来70周年校庆之际,党委教师工作部推出了“政法往事”(第二辑)专栏活动,面向师生校友广泛征集志愿者,联络访谈离退休老前辈,以口述或对谈的方式,共同回顾法大悠悠岁月里最难忘的往事。最终通过广泛征集和集中约稿,精心选取了35篇文章打造该专栏。这些文章,就像悠然的小夜曲,轻柔地向我们娓娓道来那从时光隧道中穿梭而来,每一个有趣动人的故事,每一个难以忘怀的人物,每一段感人至深的情感。而它们,也终将变成所有法大人最为珍贵的共同记忆,并给予我们继续书写法大光辉篇章的温暖力量。
个人简介
被访者:廉希圣,1932年生,195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中国政法大学宪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教研室主任,研究生院导师组组长。中国宪法学会名誉会长,曾任中国宪法学会秘书长、副会长,北京市宪法学会会长,中国香港法律研究会理事,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研究所所长兼港澳台法研究室主任,校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比较法研究» 主编,兼职律师等。
作者:屈高翔,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研究所讲师;李希楠,现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新闻班;陈浩楠,现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新闻班。
前言
“我的人生有三件大事,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律师 (受司法部指派)为日本战犯做辩护,参与 ‘82年宪法’ 修改工作参与港澳基本法的起草,但我也是一名匠人,教书匠。”廉希圣教授这样介绍自己,耄耋之年的廉希圣亲和慈祥,童心未泯,家中除了各种法律典籍与荣誉奖章外,还摆放着一幅画作 — 一位老者倚靠着堆砌的书堆,跷起腿,逗着鸟,鹤发童颜,自得其乐,题字有“有人来就说我不在家”,意蕴十足。午后静谧惬意,阳光温和冉冉,廉老神采奕奕、思维敏捷,对他的政法往事娓娓道来。
廉希圣先生采访现场
与法大结缘 与宪法矢志同行
“我来法大,算起来已经六十七年了。”时光如昨,廉希圣回忆起与法大结缘的点滴: “我是怎么来法大的呢? 这涉及我们党对法学教育的关注和投入。”廉希圣见证了从北京政法学院到中国政法大学的发展,感受着国家对法学教育的重视。1954年,廉希圣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政法学院教书,这与他从事公检法等实务工作的志向相悖,所教授的专业也是他毕业前学得不好、不感兴趣的宪法专业。廉希圣既诧异又忐忑,读大学时新中国还没有一部自己的宪法,那时对宪法的概念很模糊。但在法大从事宪法教学时日久了,廉希圣对宪法的态度也转变了。“了解了宪法以后我改变了不喜欢的心态,我觉得宪法作为根本大法可以研究的方向有很多,它是政治性很强的一部法律,很值得研究。”廉希圣就这样与法大结缘,与宪法结缘,将源源不断的热忱投入到他一生最热爱的事业上。
廉希圣是中国宪法界德高望重的历史亲历者和学界权威,他先后参与了1982年 «宪法» 起草和两次修订工作。1980年至1982年,廉希圣被借调至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暂停了潜精研思的教研工作,开始了兢兢业业的修订工作。作为秘书处的一员,廉希圣在一线工作中全程参与实际问题,在全民讨论与意见征集时,他与同事接听群众电话、整理群众意见,搜集了100多万条群众意见,把各方面的修改意见编成 «全民讨论宪法修改草案意见汇集» (共五集),期间他务实做事,收获颇丰。回忆起在秘书处坐班工作的时光,廉希圣不禁思索:“两年的修订工作,应该说是影响了我的教学工作,一方面我上不了课,另一方面两年的时间至少可以写出两三篇文章,或者出本小专著,但是在秘书处工作期间是没有时间写作的。但我衡量了一下二者,哪个收获大呢?我认为还是参加修订工作。”
后来廉希圣又两次参加中央对宪法修正的讨论,对宪法进行修订与弥补,又以法律专家的身份全程参与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的起草和制定工作,见证了这两部具有极高价值的法律的诞生,推动着国家的法治进程。
廉希圣获“中国宪法发展特殊贡献奖”
学校复办 再续育人铸法故事
1970年12月,北京市革委会决定撤销北京政法学院,廉希圣被派往河北师范学院教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1978年12月,北京政法学院复办,根据教学要求学校调回了一批教学骨干,廉希圣也重新回到北京政法学院,继续自己的教学生涯。
当被问及对治学执教的感言,廉希圣笑谈道,“对‘学者’这个词,我一直释义为‘我是学习者’。”他的经验是,“做一个好的教员,首先必须要做一个好的资料员。”廉希圣至今还保持着剪报和记笔记的习惯,他认为通过这样的方法把知识积累起来,必然会受益终身。多年来廉希圣一直秉持的治学格言是: 积累、探索、消化,在工作中凸显“个色”,补足稀缺的资源,在学术的发展道路上追求无限。
廉希圣还回忆起当年的工作环境,感叹道“我们来北京政法学院工作的时候校舍很简陋,简陋到我们连一间正式上课的教室都没有,当年的条件确实很艰苦。”
如今法大即将迎来七十周年校庆,廉希圣回顾自己六十七年的法大教学生涯,不禁感慨:“ ‘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虽然我们的硬件受到了些限制,但是法大仍是一流的法学教育基地,我们的师资力量在全国的法学院校里头应该说还是不错的。”七十年发展变化,法大日新月异,“如今我们新盖的科研楼刚刚启用,教学设备配备蛮齐全的,学校七十年的发展我们是有目共睹的,作为法大教师,我感受深刻。”
与习近平总书记握手交流 见证法大法治事业
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法大期间亲切会见了几位资深教授,其中就有廉希圣教授。“总书记感谢我们能为我国法治理论研究和法治人才培养做出贡献。”廉希圣回忆起当时与习近平总书记握手交谈的情境,激动万分。“当时我提到‘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 这个观点太好了,1982年我们实行法治,实行法治得是良法善治,为什么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呢? 因为我们的宪法是一部好宪法,良法善治就是要实行法治这个目标啊。”
法大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法大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谈及我校法治人才培养,廉希圣也有着深刻的体悟,“我应该以我们中国政法大学的毕业生为荣,如今全国各地大部分公检法系统,都有我们的学生,他们各司其职,各显其能,为基层法治建设奋斗,我为他们骄傲。”同时他也教导自己的学生,无论是钻研学术,还是工作办事,都要秉持着“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态度。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法大在践行全面依法治国理念、法学学科建设以及法治人才培养方面为推进这项工程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的动态表现是什么呢?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就是这十六字方针。”作为法治事业的亲历者,廉希圣谈起自己对法治建设的见解,“我们学校很多老师不仅传道授业,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还参加了立法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国家法学教育与立法工作做出了些许贡献。”
作为法大七十年发展历程的参与者、亲历者与奉献者,廉希圣对法大感情深厚,对政法往事娓娓道来,展现出严谨细致的学术高度与务实思维。鲐背之年的他,严谨治学,探求法律之理性,为定国安邦建言献策,为共和国的法治建设绵绵用力,持久用功。
后记
采访廉先生前,说实话我很紧张,但采访开始后发现廉先生非常亲和且心态年轻。廉先生在鲐背之年,仍然才思敏捷、逻辑清晰。这次与廉先生的采访是我离立法者最近的一次,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听了一场讲座。通过廉先生的讲述,我受益匪浅,从一名立法者的角度来看法律,这是研读文献所不能收获的。其中廉先生提出的“良法善治”思想值得品味,我们今天推行依法治国,便是需要依宪治国,而依宪治国靠的便是良法。
编辑/栾涛(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