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描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素描 -- 正文

70年·政法往事|李凯林:丹心映日月,情深沃新花

发布日期:2022-11-21   点击量:


10D1E

“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时光的年轮在不停歇地走过,玉兰花一年年又吹红新的花蕊。从1952年北京政法学院创办至今,法大已经走过了近70年的不平凡历程。70年沧桑变化,70载岁月征程,一代又一代的法大人孜孜不倦地奋斗在中国法治建设的道路上,更有许许多多的先贤前辈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这些老教授、老前辈,他们见证着发生在这小小校园中“光阴的故事”,并将“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精神薪火接续相传。他们,是法大最宝贵的财富。

2022年,在中国政法大学迎来70周年校庆之际,党委教师工作部推出了“政法往事”(第二辑)专栏活动,面向师生校友广泛征集志愿者,联络访谈离退休老前辈,以口述或对谈的方式,共同回顾法大悠悠岁月里最难忘的往事。最终通过广泛征集和集中约稿,精心选取了35篇文章打造该专栏。这些文章,就像悠然的小夜曲,轻柔地向我们娓娓道来那从时光隧道中穿梭而来,每一个有趣动人的故事,每一个难以忘怀的人物,每一段感人至深的情感。而它们,也终将变成所有法大人最为珍贵的共同记忆,并给予我们继续书写法大光辉篇章的温暖力量。

个人简介

被访者:李凯林,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兼书记。曾赴澳大利亚、美国访学。2016年退休。

作者:张宇飞,现任职于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看到老师是2002年进入法大,刚好当时人文学院哲学系也是初建,想请问您当时有没有什么令人难忘的经历?

参与申报哲学硕士点。我到法大来的时候,哲学系刚刚建立,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要申报更多的哲学硕士点。当时法大已有一个逻辑学硕士点,建立了哲学系之后,要招本科生,要申报马哲等更多硕士点。当时主持学院工作的刘斌副院长、文兵副院长等全力以赴,统筹大小事且冲在第一线。我有幸参与了该项工作,对人文学院领导团队的团结奋战印象很深。申报那段时间可以说是没有上下班,也没有白天黑夜,需要随时了解情况,商议进展,走访专家。学院领导们的这种献身精神,令我感动也增强了我的信心。经过艰苦努力,当年终于拿到了马哲硕士点。后来几年仍继续努力,每年都有斩获,最后拿到了哲学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这对人文学院和法大诸多教学研究资源的整合与提高有重大意义。

承担“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我到法大承担的重要工作是给首届哲学系本科生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当时法大哲学系招收的首届本科生几乎都是从法学专业调剂而来。学生的专业心态能不能稳住,与我上的首门专业课直接相关,也对哲学系此后的招生和学风有极大影响。重任在肩,我必须尽力而为,我也有信心做好。我参编了黄楠森先生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我对马哲原著原理和中国改革现实的关系有较深体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重视引导学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中的马恩原著,力求使经典与当代互鉴,在解读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使抽象的理论鲜活起来。我的努力获得了学生的认可,他们说:“马克思的思想折服了我们。”一些首届哲学系本科毕业生进而读研报考校内外的马哲专业,是为佐证。即使是选择深造其他专业或即时就业的同学,也普遍认可哲学专业的学习是宝贵的学术积淀。

1B4D4

法大马哲学术会,前左:胡明,前右:李凯林 文兵摄于2003年12月

李老师在来到法大之前,是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为什么会选择转身来到法大,来到一线教学岗位?

简言之,性格决定人生。人生的职业选择,就普通人而言,一半是被形势推着走,一半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我早年下乡、招工进厂,是形势使然;1978年后上大学读本硕博是个人选择;博士毕业后努力工作,承担了若干行政管理工作是服从组织安排;后来到法大任教是干部制度改革下的个人选择。

我在北京大学读博时研究的是马哲与中国改革,毕业后在社会实践中继续探索,发表了一些文章如《中国改革是对资本的否定之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四个50年》等,出版了专著《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研究》《中国改革的哲学解读》等。我的一个观点是:哲学的作用在于为他人作嫁衣。就是说,哲学若不能协助揭示其他专业或实际事物中的哲理,哲学就会被敬而远之,甚至陷于空洞。我在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的岗位上干了八年,深感行政管理工作之重要,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更直接。但我也很赞成有关人才在学术和行政岗位之间的流转,美国的智库研究称之为“旋转门”。中国改革开放后开通了这方面的流动机制,特别是2002年7月9日中央颁布实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首次列出领导干部可以“自愿辞职”。我即刻按要求递交了书面辞呈并有幸获组织批准。服从组织决定是党员的义务,我在辞呈中说明了我希望在马哲教学研究工作中更好发挥作用的意愿。

D530

2007年李凯林在法大为本科生授课

请问李老师来法大后,在教学中做了哪些努力,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21世纪前后,全国办法学专业的学校很多,法大提出要办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使学生不仅掌握有关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研究创新能力。按此要求,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上做了较大改革,主要做法是:①要求学生课后必须阅读教师指定的原著节选,两周上交一次读书笔记,占该课总成绩的20%。②撰写研讨性小论文,第九周交初稿,教师批阅后再修改,第十一周在全班组织一次研讨交流,交流后再修改,期末时交成稿,由教师按照优劣打分,此项成绩占期末该课总成绩的20%。③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这种教学安排使学生必须自己读书,而且在读书中要动笔动脑,要写出数千字的小论文。全班的研讨课,先是三四人一组的小组交流,然后是择优全班交流。教师主持,点评优劣,使学生实际经历学术研究的简单过程,初步懂得专业知识的应用创新和相关学术规范等。上述研讨性教学的整个实施过程相当费时费力,因为学生的读书笔记和论文都各不相同,教师在阅改中应力求给出中肯可行的反馈意见,以利学生进一步提高和修改。最后还要对论文打分,拉开档次以褒优促差。后来学校给教授配了教学助理 (由研究生兼职),但由于大多作业不是客观题,所以主要还须我亲力而为。

认真读书、用心写读书笔记和论文的学生,都很珍视教师写的针对性评语,他们会据此不断修改论文,一些同学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就是在本课研讨性教学基础上形成的。个别同学锲而不舍,在我结课后还多次找我讨论其论文的修改,希望能达到公开发表的程度。2010级哲学本科生叶諓同学很赞同我在《中国改革的哲学解读》中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地位的几何表达图示,着力探讨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表达图式,与学术界张一兵等人进行有关论文商榷,经过一年多的无数次修改,最后在《学术界》2013年第7期发表了《历史进程的多因素之谜图式》一文(二人署名,我是第二作者)。叶諓同学后来考入北京大学读法硕。2002级哲学本科生王培的《怎一个“复制”了结?—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辩护》一文,收入朱勇主编的《中国政法大学学生研习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该文修改后于2007年5月以《在情感与理性之间寻找自我—当代中国流行歌曲中的主体自我意识》为题在“第二届首都高校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大会上作为发言。该文在大会进行交流后,应《中国教育报》要求做了精简修改,后以《流行歌曲与主体自我意识》为题在《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5日第3版发表。

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为防疫,学校要求给学生布置阅读书目、写论文并到室外上课。我对学生的每篇论文都提了修改意见,并说“只要你们愿意修改,我愿一直奉陪”。最后有孙雯、王培、杨柳、彭骋、郑司钗和薛萍共6位同学的论文入选《中国政法大学学生研习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其中每篇都在师生间往复修改了好几遍。当时学生尚无电脑打字打印条件,所有修改稿都是手写。孙雯同学修改得最认真,每次都是十分整洁地将十几页稿纸重抄一遍,手因此磨出了泡,令我感动。

期末结课前我给学生每人一张纸,要求无记名书写对本课的意见。我记得较多的意见是:“读书笔记负担重,写论文压力大。”但同时又普遍认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和人格令人折服,所学值得。”

19FB4

2004年人文学院表彰优秀党员

李老师初来法大正值哲学系开办,和哲学系本科班学生有没有什么难忘的故事?

我给首届哲学班同学上马哲专业课时,课堂气氛活跃,可谓是思想上的短兵相接。课堂提问最直率的当属曾获法大校级辩论赛最佳辩手的郝迪同学,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一扫抽象理论带来的沉闷气氛。孙雯同学读书学习特刻苦,作业和论文均为上乘,在我心目中她也堪称“铿锵玫瑰”,其精神不输与其同名的中国女足名将孙雯。彭骋同学的论文“小议雷锋精神”,我感到意外之余,给他的建议是:把中国的雷锋与西方的“义工”志愿者做个比较,以提高视域和时代感。金钟华同学的一篇论文让我印象很深,他写的是自己玩电脑游戏如何有趣、如何上瘾,我读到一半就生气—不好好学习,还敢以此搪塞交差!但读到后面发现他笔锋一转,说他玩得尽兴之余,又很失落,因为他发现有趣的电子游戏大都是韩国公司出品,甚至有些素材还是中国的故事!“为什么中国的公司出不了好作品,占领不了这个大市场?”文章结尾时他说他以后要在这方面有所建树。这篇文章把打游戏提高到了经济和政治的高度,且有一种豪迈的爱国情怀。后来此文在全班做了交流。我和02级哲学班同学们在专业课、选修课和毕业答辩等诸多环节有交集,他们的好学、好思、能动,使我在教学工作中虽然累着,但也快乐着。

恰逢法大建校70周年,当问及对法大发展进步的一些感想,李老师不忘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他认为,法治作为上层建筑的一环,应当朝着对人类社会进步有意义的方向推进。法大与中国的法治建设共命运,其跌宕起伏的办学历程映照着国家从曲折前行走向伟大胜利的征程。随着中国崛起,未来的世界将对国内治理和国际合作在政法理论上有更多原创性诉求,期盼法大有更大作为,同时也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人才。

后记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接续着先哲马克思的思想轨迹,李凯林老师始终保持着生命的热度和纯度,在马克思哲学的教学与研究中深耕,用实践做出对理论最好的诠释。悠悠二十载,他与法大哲学系共同踏上征程,硕士点、马哲课,他为哲学系的建设孜孜求索;破难题、攻学术,他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辍不息。现年届古稀,桃李满园,仍谦冲自牧、一丝不苟,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奉献力量。丹心不改,日月光华尽映赤子眼底;为师情深他,教学相长浇沃时代新花。


编辑/栾涛(实习)

关闭

师德投诉监督平台  |  📧邮箱: fadajsgzb@cupl.edu.cn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0500463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   

建设维护: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