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描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素描 -- 正文

70年·政法往事|李显冬:初心如磐 溯本求源

发布日期:2022-12-05   点击量:


1D4BC

“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时光的年轮在不停歇地走过,玉兰花一年年又吹红新的花蕊。从1952年北京政法学院创办至今,法大已经走过了近70年的不平凡历程。70年沧桑变化,70载岁月征程,一代又一代的法大人孜孜不倦地奋斗在中国法治建设的道路上,更有许许多多的先贤前辈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这些老教授、老前辈,他们见证着发生在这小小校园中“光阴的故事”,并将“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精神薪火接续相传。他们,是法大最宝贵的财富。

2022年,在中国政法大学迎来70周年校庆之际,党委教师工作部推出了“政法往事”(第二辑)专栏活动,面向师生校友广泛征集志愿者,联络访谈离退休老前辈,以口述或对谈的方式,共同回顾法大悠悠岁月里最难忘的往事。最终通过广泛征集和集中约稿,精心选取了35篇文章打造该专栏。这些文章,就像悠然的小夜曲,轻柔地向我们娓娓道来那从时光隧道中穿梭而来,每一个有趣动人的故事,每一个难以忘怀的人物,每一段感人至深的情感。而它们,也终将变成所有法大人最为珍贵的共同记忆,并给予我们继续书写法大光辉篇章的温暖力量。

个人简介

被访者:李显冬,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国土资源法研究中心主任。1979年就读北京政法学院本科,1986年就读北京政法学院研究生。曾先后在中国政法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学习。

作者:张婧祎,现任职于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综合科。

前言

自1979年法大重新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开始,李显冬的名字就伴随着学校一起,走过了法大风风雨雨、发展壮大的四十多年。每每提起法大,提起法大法学,李显冬的心里就会涌起无限的自豪。

初入法大,与“法”结缘

李显冬是法大79级本科生,之后继续在学校攻读了硕博学位并留校任教。在法大春去秋来的四十年里,最令他印象深刻的还是初入法大时,老师在79级本科开学典礼上说的话。当时的法大刚刚复办,李显冬正是学校复办后的第一届本科生。在那场开学典礼上,讲台上的老师提到:“我们有两百多个法学领域中的重点专门人才回到北京政法学院继续进行法学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这是法学领域不可多得的财富,也是党和人民最宝贵的财富。”这在当时尚显青涩的少年李显冬心里,就如同触摸到了神圣的法学殿堂大门,预示着犹如一张白纸的他即将迈入这一庄严的学术领域,在两百多个法学大师的引领下遨游于法学的海洋。

师从江平,从“头”开始

学生时代的李显冬曾和导师江平聊天,江平老师说:“显冬,咱们是一起起步的。1979年我们回来备课教学、搞研究,你们入学。”李显冬说:“江老师,不能这么比,您们回到学校是已经对法学领域有了专门的研究,我们1979年进入北京政法学院时对法学还是一无所知。都是从头搞起,但是这个头的起点不一样。”李显冬便是在以江平老师为代表的一代老法学家的亲自教诲下学习,不同的老师把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所得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启迪和教诲了一批批的学生们。

在采访过程中,李显冬不止一次提到对于法大的自豪之情:“今天我们北京政法学院已经发展成中国政法大学,中央对我们有三个中心的评价,我是完全拥护和赞成的。第一,我们是新中国的法学教育研究中心;第二,我们是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政策和法律的顾问中心;第三,我们是新中国的法学课图书资料汇集中心。我们中国政法大学在评价中成为全国法科的第一名,这让我以我的母校为自豪。”

学校今天这些瞩目的成绩非一蹴而就,而是依靠一代代法大的老师不断付出的心血浇筑而成。20世纪90年代初,李显冬跟着江平老师进行《新中国外国法律文库》的编译工作,许多深耕于这个领域的法学专家都参与了翻译编纂工作。这本书是新中国第一套系统翻译和介绍西方法学理论的作品,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进翻译的西方法学著作只有二十几本,学术资源十分匮乏。在20世纪90年代,编译工作的赞助费用非常微薄,工资也很低。李显冬在翻译工作组中负责财务工作,他清楚记得江平老师为了能够顺利编纂这套书,把当时新中国法学翻译界的名家都组织起来共同编纂,由于当时物质条件和资助不充足,江平老师把费用分给翻译的老师们,自己分文不取。经过长时间艰苦的翻译编纂后,这本书才得以问世,这对新中国法学教育及整个法学界研究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显冬在60岁的时候出版了《溯本求源集:国土资源法律规范系统之民法思维》,这本书是李显冬的得意之作,书的名字是由李显冬的导师江平老师起的,并且亲笔题字。这本书的出版,代表着李显冬对于法学领域研究的本心,也代表着以江平老师为代表的一代老法学家们纯粹的初心。

致知力行,继往开来

李显冬有一个朴实的心愿,他希望能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图书捐赠给法大图书馆。也希望在图书馆里可以有一个法大老教授的书籍著作展示区域,这样以图书作为载体,将老教授们无形的学术和精神财富传达给一届届的学生。

几年前李显冬到苏州大学做演讲,让他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是,法学学生使用的《侵权责任法》的教材就是他写的,这足以展现李显冬在法学领域学问的扎实程度。李显冬不仅在学术科研领域功力深厚,同时也是教学上的能手。据法大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回忆,李老师的课需要用“抢”的方式才能听到。李显冬提到,他的法学课不同于其他老师着重于对概念的讲述,而是着重于对案例的分析。李显冬研究过,怎样才能在课上不到30个小时的时间里,把教学需要200~300个小时才能讲完的民法内容全部教授给学生们呢?最后他想到了用讲案例的方式。“学生们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单纯的法条很难入心入脑,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们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这样在教学上才算成功了”,李显冬如是说。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李显冬开始以案例为线索和导向,将自己多年的实践和学术积累以讲“法律故事”的形式,把整个民法体系在三到四天的时间里给同学们串讲一遍。这样的讲授方式很受学生欢迎,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是成功的。在成功的背后,必然少不了李显冬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实践储备做支撑,以及不断钻研创新教学方法所做出的努力。

采访中李显冬还提到一则趣事。作为法院的仲裁员,按照开庭纪律需回避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一次开庭中,李显东按照纪律上报了与另一位仲裁员的关系问题,结果法庭工作人员介绍说北京法庭有一条特殊规定,中国政法大学的师生和同学关系在北京仲裁委员会的仲裁中不作为回避的理由。一问才发现,在庭上有两个律师、三个仲裁员、一个秘书都是法大的毕业生。面对这场景大家开玩笑讲:“如果这样都需要回避,那北京的法庭就不能开了,全都是政法的天下。”大家最后一笑了之。

法大曾任校长徐显明说过:“新中国一半以上的法院院长,一半以上的检察长、公安局局长,都是我们中国政法大学的毕业生,中国政法大学为新中国培养了一个最大的法律人的共同体,这是我们法大人最值得自豪的地方。”李显冬认为,从积极的方面理解,诸如他自己这样的法大毕业生广泛地分布在政法口的相关行业内,是中国政法大学对新中国法治建设中的人才建设做出的最大贡献。

如今的李显冬老师已经从法大光荣退休。作为一个曾经在法大学习过,为法大工作过,为法大的发展努力过,伴随法大发展度过大半生的老教师,回首见证中国政法大学成为中国法学的教学和研究领头军、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一个法律共同体的时候,李显冬老师仍会如他初入法大时一样,内心充满对法大的自豪和对法学的坚定。

后记

听闻李老师曾是《今日说法》节目的常客,也是法大的授课“明星”,对法学专业不太了解的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联系了李老师。李显冬老师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热情”  “亲切”。在采访中,李老师毫不掩饰对法大由衷的骄傲与自豪,将自己过往四十余年的学习工作经历和经验倾囊相授。在采访中时不时地穿插着一些趣事和玩笑,整个采访过程氛围轻松。在采访最后,李老师提出要将自己一生积攒书籍资料捐赠给学校,作为一种学术财富继续传承下去。


编辑/栾涛(实习)

关闭

师德投诉监督平台  |  📧邮箱: fadajsgzb@cupl.edu.cn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0500463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   

建设维护: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