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时光的年轮在不停歇地走过,玉兰花一年年又吹红新的花蕊。从1952年北京政法学院创办至今,法大已经走过了近70年的不平凡历程。70年沧桑变化,70载岁月征程,一代又一代的法大人孜孜不倦地奋斗在中国法治建设的道路上,更有许许多多的先贤前辈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这些老教授、老前辈,他们见证着发生在这小小校园中“光阴的故事”,并将“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精神薪火接续相传。他们,是法大最宝贵的财富。
2022年,在中国政法大学迎来70周年校庆之际,党委教师工作部推出了“政法往事”(第二辑)专栏活动,面向师生校友广泛征集志愿者,联络访谈离退休老前辈,以口述或对谈的方式,共同回顾法大悠悠岁月里最难忘的往事。最终通过广泛征集和集中约稿,精心选取了35篇文章打造该专栏。这些文章,就像悠然的小夜曲,轻柔地向我们娓娓道来那从时光隧道中穿梭而来,每一个有趣动人的故事,每一个难以忘怀的人物,每一段感人至深的情感。而它们,也终将变成所有法大人最为珍贵的共同记忆,并给予我们继续书写法大光辉篇章的温暖力量。
个人简介
被访者:陆昕,1983年入职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研究所,2002年进入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工作,从事中文教学,至退休。
作者:廖熹晨,现任职于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前言
与许多老师一样,陆昕在三十出头的年纪登上了法大的讲台。初登讲台总难免紧张,但陆昕很快适应了教学工作,找到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听课的同学越来越多。对于自己的教学往事,陆昕老师颇有心得。
“教师就是一个演员”
对于在法大所教的第一堂课,陆昕这样回忆道,“我一开始来法大是1983年,那时还没有人文学院,当时是到的法律古籍研究所,第一堂课的时间我印象不太深了,第一次面对学生总是有点紧张。”由于时间久远,不能清晰忆起初登讲台的情景,但是陆昕始终用专业与博学,热爱与敬业,坚守法大的三尺讲台,带领更多的法大学子开启文学的大门。回想在法大的教学往事,陆昕有这样的思考,“上课时教师就是一个演员,你要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用死板的法令内容来吸引注意力,当然不可能。”陆昕就是遵从这样的教学方式,把心血倾注于每堂课,用心细细琢磨角色的精髓,用优秀的“演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师的角色扮演得淋漓尽致。
在教授法制史时,陆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有趣的历史故事,融入枯燥的律令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说讲法制史,它要讲到先秦的各家学说,我在这个方面就下了比较大的功夫。因为思想这一块的内容,比那些单纯的律令更丰富。而且在讲思想史的时候,我在查找过资料后,会把很多人物的事迹加进去。我记得给同学们讲完之后,学生都特别喜欢,追着我问,老师你从哪里找的这些材料?我认为在课堂上讲人物的故事,讲人物的思想,比单纯讲一些律令和一些比较呆板的东西要好。”
人文学院成立后,陆昕开始教授古代文学的课程,他又有了另一番心得,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注重启发性和思想性,用自己的感情去体验授课内容,将自身的理解融入授课中去:“比如说讲孔子的时候,就把自己想象成孔子,讲孟子就把自己想象成孟子,庄子也是同样。我讲李白,我就是李白,这是我写的诗,我为什么要写这首诗?我在诗里要骂谁,我希望表达什么,等等。从这个角度上去理解,我觉得就能把这个课讲好。其实这也是孟子曾经说过的,不要脱离你讲课的这个主角,把自己给划进去,这样就能讲好。”
让学生们入“坑”
在回忆授课的方式、方法时,陆昕展现出了风趣的一面,不难看出过往陆昕的课堂一定常有妙趣横生的小故事。对于授课方法,陆昕认为,一方面在讲课中要有主动性,融入自身体验,另一方面还要会用聊天的方式与学生沟通。更有趣的是,他的课堂会给学生“挖坑”,让学生们入“坑”,再由他分析总结,这样能帮助同学们有更深刻的认识。
对于如何“挖坑”,陆昕是这样谈的:“比如讲一毛不拔的故事,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问杨朱,先生如果拔你一根毛能拯救天下,做不做?杨朱说,一根毛救不了天下。后来又说,假如能救,你做不做?杨朱就不回答了。其中有何玄妙,如何启发学生?我首先问,一根毛能不能救天下?学生当然回答不能。我继续问,你说现在一根毛不够救天下的话,换成一只手,你给不给?学生就犹豫了,然后我又问,给一只手不够,需要你一条胳膊,你给了一条胳膊之后,可能又不够,说要两条胳膊,给不给?学生说,两条胳膊我就更不能给了。这时学生不知道我要干什么,这时就可以来启发他:杨朱的意思是,胳膊连着手,手上连着皮,皮上连着毫毛,一根毫毛,看起来并不多,对你无所谓,但是它却是你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身体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不能轻易抛弃。因为这一根毫毛看似无关紧要,但是抛弃了一根毫毛,就等于抛弃了身体的全部,因为你身体就是由无数的毫毛、皮肤这些东西组成的,所以这就是杨朱的理论中心—全性保真。全性保真就是说保全自己的性格,然后保持真我,其实就是讲保持人的本质、本性的意思。”
用心化解学生心中的“疙瘩”
陆昕有多年任班主任的工作经历,在担任班主任的期间,他不但非常关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也时刻关心着同学们的心理状态,用心化解着早期人文学院学生中特有的专业“疙瘩”。
人文学院初创之时,大部分同学来自专业调剂,在学校中往往会觉得自己“技不如人”而不自信。对于这种情况,细心的陆昕看在眼里,对于如何坚定同学们的专业思想、提升自信,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在跟他们聊天时,我也不讲大道理。让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当时人文学院招了第一届学生,哲学、文学都是第一届,有一次让人文学院的学生跟法学院的学生在一起开个交流会,然后由我来做一个主要的发言和演讲。等我上去说话的时候,我一看,前排都不认识,都是法学院的,最后一排全是人文学院的学生,当时我也说不上生气,就觉得怎么这么有意思啊。我就没有继续演讲,我说人文学院的同学为什么要坐到后边去,来,坐到前面。前边的同学就给让一让。还是没有人上来,后来有一个。我说,你们分数偶尔一次不是很好,并不是说你的志气就要低人一等。”
陆昕曾经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觉得你们还太年轻,对人生的思考比较浅,你们常常爱问一个问题,就是老师我学这个有什么用?我说,如果换作我,不会问学这个有什么用,我要问老师,你能教给我什么?有用没用,那是我自己的事。我只问能教给我什么,这才是成熟和对自己充满自信的表现。你问老师这个有什么用,就充分说明你不成熟,也说明你不自信。你们现在问不出来,因为你们太小,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对于自己的自信,一种对未来事业发展的追求。我再说,你们为什么见了人家法学生,就觉得自己不好,很简单,你们自己给自己诠释了。你没有考上法学,但这就能决定你的一生吗?如果一个人老说我不如人家,而不是去琢磨、去奋斗,将来肯定是一败涂地。当老师把道理讲清楚之后,学生才会尊敬老师、佩服老师,当然了老师也得真立得住。学生会佩服这个老师讲课真好、真有学问,老师一定要在学生面前阐明自己的责任。我是你的老师,我把我的知识倾囊相授,这样的才能够形成师生良好互动。”
好老师就是好演员,在讲台这个舞台上,陆昕扮演着多个角色:引导者、观察者、研究者,从紧张到从容,从一个角色到多个角色,陆昕为了他的每个观众,一直热爱并努力着。
后记
在访谈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陆昕老师对于教学的用心与热爱,也发现他为了培养学生们健康的专业心态用心良苦。虽然陆老师退休已经有一段日子了,但提起过去讲课的内容仍然是信手拈来,颇为有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因为有太多像陆老师这样辛勤耕耘的教师,才有了今日人文学院的光彩。
编辑/栾涛(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