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时光的年轮在不停歇地走过,玉兰花一年年又吹红新的花蕊。从1952年北京政法学院创办至今,法大已经走过了近70年的不平凡历程。70年沧桑变化,70载岁月征程,一代又一代的法大人孜孜不倦地奋斗在中国法治建设的道路上,更有许许多多的先贤前辈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这些老教授、老前辈,他们见证着发生在这小小校园中“光阴的故事”,并将“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精神薪火接续相传。他们,是法大最宝贵的财富。
2022年,在中国政法大学迎来70周年校庆之际,党委教师工作部推出了“政法往事”(第二辑)专栏活动,面向师生校友广泛征集志愿者,联络访谈离退休老前辈,以口述或对谈的方式,共同回顾法大悠悠岁月里最难忘的往事。最终通过广泛征集和集中约稿,精心选取了35篇文章打造该专栏。这些文章,就像悠然的小夜曲,轻柔地向我们娓娓道来那从时光隧道中穿梭而来,每一个有趣动人的故事,每一个难以忘怀的人物,每一段感人至深的情感。而它们,也终将变成所有法大人最为珍贵的共同记忆,并给予我们继续书写法大光辉篇章的温暖力量。
被访者:
李士敏,女,1968年首都师范大学毕业,1987年到法大工作,曾先后在基础部、人文学院任教,教授大学语文、公文写作、法律文书、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等课程,2005年11月退休。
采访者:
丁宁,现任职于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综合办公室。
前言
去采访李老师的前一天晚上,昌平下了一场夹杂着冰雹的大雨。到李老师家的小院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开得正活泼的一盆盆花。李老师说,你看我这花儿保护得还不错吧?我和罗老师(李老师的老伴儿)刚从地里回来,今年冰雹小,拾掇拾掇,蔬菜瓜果都没事儿。说着,李老师露出了特别开怀的笑容。
蓟门情长,用“真”东西感染学生
李士敏1987年来到法大,上的第一门课是“写作”课。当时的学生高考分数比较高,来了让他们上写作课,学生觉得没有意思:在中学都学那么多年了,又经过了高考,难道还不会写作吗?看到学生不在状态,李士敏索性先不教专业知识,而是让每个同学先写一篇“作品”,然后她在课堂上匿名逐篇念,念了之后“装傻”,问,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意思呢?同学们面面相觑,确实听不懂。她和同学们说:“你们觉得写作不用学啦?不是那么回事。写作不好学,因为你必须得有一个整理——认识——发挥的过程,然后独立地把文章写出来。学法律,必须会表达。法律专业的学生应该更注重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表达。”李士敏用这“一棒子”打醒了同学们。在她看来,写作本不是别人教的一种技能,实际上应该是在认真广泛地读书而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和社会、观察人生的结果。写作写的是自己的内心,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写作是发自内心地表情达意,跟中学老师为了高考规定步骤写出的文章是不同的。所以,从现在起同学们应该用心去写自己的东西。李士敏把这个思想贯穿在写作课中,对学生助益良多。这之后,她的写作课上得非常顺利。
李士敏注重案例教学,经常找好的文章、报告文学去带学生们剖析,用“举例子”的方式吸引学生,在案例中让学生领会写作的章法,丰富又有趣。例如有一篇让她现在还印象深刻的文章《扫地》,是讲佛教徒每天早上起来清扫院落,有个和尚扫着扫着,他觉得这就是“扫心地”——通过日日繁复、辛苦地扫地,体会到每件事的深层意义,从而净化了心灵。“学习的这个过程也是一样,层层递进,让同学们真正认识到‘辛苦里头都有甜’。”李士敏也用这样的真诚去讲好每一堂课,深深影响了当时的学生。
李士敏提到,其实当时在学院路上课,环境不是很好。复办后的学校里有北京歌舞团,还有一个戏曲团,老师们在教室里面讲课,外面就有吊嗓子的、唱戏的,出出进进好多跳舞的,很热闹。“学院路那儿本来地方就小,乍一看都不像个学校。但当时我父母问我,觉得怎么样?我还是说挺好。因为当时的学生,真好。学校复办,刚刚恢复法学教育,学生挺有雄心的。他们入学分数特别高、上课特别乖,我就觉得太好了,我能够尽情地讲课了,这对于一个老师来说就是最好的。”就这样,带着一点憧憬,带着无限情怀,李士敏开启了她在法大的教学生涯。

2021年6月,李士敏老师在昌平家中
军都拓荒,在“颠簸”中收获教学相长
经历了第一门课的“智斗”,后面上课的过程就越来越顺利了。但是学校在昌平建校,又给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些挑战。回忆当时,李士敏说,“1988年开始学校在昌平开课,有些老师不愿意去,但是我觉得学生都在那边(昌平),不去怎么办?所以我一开始就接受了,踊跃表示去。但是到昌平上课也是很苦,先骑车到学院路,再坐学院路的班车到昌平。当时的班车和现在不一样,现在班车有空调,也有高速。那时候老师们坐的车真是特别破,路不好,颠着颠着窗户就开了,冬天特别冷,有一次还让当时的副校长解占元老师一路给关了十几次窗。到了昌平,洗澡要去国防大学洗。并且到学校(阳光商厦)那儿就没有路了,变成了小石子路,所以每次到昌平上课,如果老师穿的小跟鞋,就会磨坏,回去得修。但是,即使面对这样的条件,老师们还是非常有责任心,心中都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绝对不能耽误上课。”
有一天,班车在西三旗坏了,很多老师打车前往学校,李士敏和其他老师打不到车,等到学校给派来的第二辆车,到昌平时就很晚了。老师们一路小跑,发现有些教室里已经没有学生了,但当她到她的教室一看,学生都坐在里面,她的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李士敏说,“我觉得学生特别乖,都在那儿等着我,我也得和他们一起努力把课上好,我觉得师生都是相互的,我很感谢他们。”
学生喜欢她的课,李士敏也根据学校的要求开设了写作以外的一些课,比如当时需要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讲给学生,她思索许久,便决定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的内容中加开有关民俗学的内容。学生特别感兴趣,课堂从来都是热热闹闹,大家跟着她了解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丧葬文化、婚俗文化、瓷器文化,听讲特别认真。李士敏也让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介绍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有个学生特别聪明,讲到食文化、讲到川菜,他说:“我觉得川菜和北方菜的最大区别就是,北方菜是从菜里面挑佐料(把大料、花椒挑出来),吃川菜是从佐料里面挑能吃的菜。”李士敏觉得这孩子动脑筋了,认真思考了,所以总结得特有意思。“学生的兴趣、积极性上来了以后,上了一段时间的课,能够举一反三,能够有收获,就是让老师特高兴的事”,李士敏说,“教了半天没反应,这个感觉就很不好。”所以她后来自己上课时也会看学生的“眼色”,学生一走神,就容易讲不下去;但是如果学生精力特集中,这节课就特别顺。这是“教学相长”,也是让老师们最着迷的地方。
德润桃李,不负人民教师初心使命
现年78岁的李士敏说,她1952年上小学、1968年大学毕业,应当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二届大学毕业生了,对祖国、对教育事业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也一直饱含热情。她认为,大学就是带着学生去进取。学生大学四年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自学”,别以后拿了书还不能够看、不能够读、不能够进取。“你有了自学能力之后,才能够说是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大学,你才学多少知识?比如写作课学一年,别的什么课开一学期,老师讲一讲,你随便学学,最后一考试。如果没有自学能力,大学四年一晃就过去了。最后毕业时我问学生,你们学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老师,我觉得什么都没学。我就说,你说这个有点没良心,能说什么都没学吗?最最起码应该说是学会了学习,会去武装自己。如果这个都没学到,那就是把老师的工作给抹杀了。”当然,学知识也不能学得死板了,还是得用,得会实践,这是李士敏一直在和学生强调的一点。包括后来的法律文书课程,学生从她的课中掌握了文书的写作要领和本事,受用终身。
2020年,学校去海南慰问入伍大学生时遇到了一位校友,他特别问起了李士敏老师,说李老师当时给他很多教导和帮助,留他在家吃饭,也带给他很多温暖。李士敏知晓此事后,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不无感慨。“我觉得我们学校的老师亏负学生的就是,一下课就进城了。班车一开,老师全走了,学生特失落”,她提到,“当时这个同学经常来问问题,我就觉得他这么喜欢学习,那就给他多回答,当时也还有别的学生,后来就留他们一块儿在家吃饭。我还记得他是江西人,不爱说话,家里也挺苦的,但是特爱学习。学生既然爱学,我就给他介绍一些好书,一起聊聊。当然他现在已经非常优秀了,也很努力,从法大毕业后读了硕士、博士,现在在地方政府工作,前些天来北京时还来看我了,我觉得心里挺宽慰的。这也让我感觉到对学生来说,一个是知识,一个是感情的维系,对孩子的一生是有益的。”
七十年华弹指挥间,三尺讲台德润桃李。李士敏从大学毕业后一天都没有离开过学校,平平淡淡教书,但是很了不起。“我觉得我做一个老师,只是为国家做了一点点事,但是我的一生是愉快的”,她在采访最后笑着说,“好好教书,是我这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事,也是做得最正确的事。”
诚然,就像李士敏说的,自己教了一辈子书,是一个平凡的“教书匠”,只是为学校、为国家做了一点点事。但也正是像她这样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中的老教师们,他们爱学生为己出,让学生在学习中体悟法大精神,在成才后积极服务社会,铭记践行“厚德明法、格物致公”这八字校训,在漫漫人生路上,令真理之花可以开在风雨之中、傲然在冰雪之后。
后记
这是我第三次到李老师在昌平的“小院”看望她,前两次是跟着学院党委慰问离退休老师,听李老师谈了她很多有趣的生活往事,也了解到她前两年与摔断的手臂神经进行“艰苦”斗争的过程。尽管年轻时吃了很多苦,但李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乐观,深深感染了我们。
这次与李老师长达三个多小时的交谈,让我更为深入地了解了她的教书生涯和育人理念。合上记录本,关掉录音,我想起采访结束的那个午后:阳光洒进她美丽的小院,家常饭菜的香味萦绕在鼻尖,是朴素又踏实的幸福,也是笃定而不悔的人生。
编辑/胡雨雯(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