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描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素描 -- 正文

70年·政法往事|李国铭:医者仁心法大情

发布日期:2022-03-24   点击量:

13122

“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时光的年轮在不停歇地走过,玉兰花一年年又吹红新的花蕊。从1952年北京政法学院创办至今,法大已经走过了近70年的不平凡历程。70年沧桑变化,70载岁月征程,一代又一代的法大人孜孜不倦地奋斗在中国法治建设的道路上,更有许许多多的先贤前辈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这些老教授、老前辈,他们见证着发生在这小小校园中“光阴的故事”,并将“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精神薪火接续相传。他们,是法大最宝贵的财富。

2022年,在中国政法大学迎来70周年校庆之际,党委教师工作部推出了“政法往事”(第二辑)专栏活动,面向师生校友广泛征集志愿者,联络访谈离退休老前辈,以口述或对谈的方式,共同回顾法大悠悠岁月里最难忘的往事。最终通过广泛征集和集中约稿,精心选取了35篇文章打造该专栏。这些文章,就像悠然的小夜曲,轻柔地向我们娓娓道来那从时光隧道中穿梭而来,每一个有趣动人的故事,每一个难以忘怀的人物,每一段感人至深的情感。而它们,也终将变成所有法大人最为珍贵的共同记忆,并给予我们继续书写法大光辉篇章的温暖力量。

被访者:

李国铭:医生,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1953 年就职于北京政法学院(现中国政法大学)校医院。

采访者

李丽伟:2021年就职于中国政法大学校医院,主治医师。

前言

“我是个医生,我的职责是治病救人!” 李国铭老师在采访中不止一次提到。

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李老师医者的责任和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坚韧与执着,让我不禁想到昌平校区“拓荒牛”的形象,在困境中脚踏实地、开拓进取。伴随着李国铭老师略带乡音的普通话,缓缓走进过去的时光,聆听着李老师关于校医院的点滴回忆,关于对昔日法大的美好记忆。

“为我们自己的老百姓服务”

李国铭出生于医学世家,爷爷是一名老中医,父亲、母亲也都是医生。父亲毕业于国立第一中山大学,是中山大学的第一届毕业生。在当时,家里有这样一位医生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父亲一心一意培养他,期冀能够继承自己的衣钵。他从小就待在父亲的诊所里,受到父亲的言传身教。1949年读大学时,李国铭便选择了医学,开始就读的光华医学院,是美国教会办的一所医学院校,一年后,转入父亲就读的中山大学医学院,53年7月毕业。期间,父亲想把他送到美国、送到香港去读书,但是他自己不愿意去,多次放弃了出国学医的机会。谈及当年选择的初衷,他坦言道:“我得为我们自己的老百姓服务。”1953年,他大学毕业,因业务能力优秀,分配到了北京。同届学生中,分配到北京的只有8位同学。卫生部开始准备安排他到北京市结核病医院(现安贞医院的前身)。由于结核病院 1954 年建院,比北京政法学院晚一年多,组织便先借调他去政法学院,筹办政法学院的医务部门。李国铭由此结缘法大,一干便是整整一辈子。他的夫人何春苑从广州图强护产学校毕业后分配留在了广东雷州半岛一所乡级卫生所工作。1954年 5月的一天,学校通知李国铭安排一下,去接爱人来上班。原来学校为了留住李国铭,把他的夫人也调到北京工作。于是,伉俪二人开始了在法大的漫漫行医路。

166A6

2021年6月16日,李国铭老师及夫人何春苑摄于房山随园养老中心

“一旦这个担子担起来,就要负责任”

1953年,李国铭到政法学院报到时,学校还在北京大学旧校址沙滩院区,并未开始正式招生。之后,在现在的学院路院区,筹建北京政法学院。李国铭陪伴并见证着法大校医院,从无到有,从零开始创建的全过程。

李国铭回忆,当时只有24岁的他,担负起创建医务室的重任。创建的过程是艰辛的,医务室成立之初,仅有李国铭一位大夫,三位从北京大学校医院调过来的护士,一位药师,还有一位工人。李国铭用司法部批的 4000 元,购置了开展医疗工作的必需品,设置了药房、诊室、护理室和化验室,添置了一台德国的显微镜,便于开展三大常规血、尿检查等,随着医疗设备的逐步完善,医务室也初具规模。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辛苦的筹备后,医务室终于开诊了,主要负责全校师生、家属及干部的就医,偶尔还会遇到急诊分娩生孩子的患者。当时旁边还没有北医三院,医务室上级的对口医院是位于交道口的北京市第六人民医院,遇到急重症患者病人还需要转至那里。当时学校周边还没有通公交车,护士们家住在城里,上下班很不方便,路上也很辛苦。到了晚上,李国铭自己留在医务室里,处理师生夜间就诊。那时的假期,学校暑假时会放假休息两周,李国铭连基本的十天假期都享受不到,因为他就住在学校里,不论白天晚上,只要有师生就诊,都需要处理。

如今耄耋之年的李国铭,回忆起校医院的岁月,不禁感慨道:“这么多年从政法过来,可以说酸甜苦辣都有。想起来还真不容易。一开始看病时,学生们趴在窗户上看,哪来的小毛孩给我们看病。当时我胆子也大,我心里想,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一旦这个担子担起来,就要负责任。现在把这个责任交给我,学校从学生、到职工、到家属,医疗、保健都要负责,都要管,怎么也得把这个工作做好。”

“只要患者需要我就干”

李国铭有一个特点就是敢干、能干,只要患者需要就干。经历世事沉浮,他始终怀拳拳医者心,坚持“领导交代的工作,必须要做好”,秉承“拓荒牛”般的精神,在困境中脚踏实地,不断开拓创新。

李国铭的一个深刻体会是医学是不断发展的,医生的医术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校医院与综合性大医院不同,主要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当时业务的学习,主要靠自己坚持看书看医学杂志,有时候他也会去听中华医学会开展的学术讲座。

在心电图机还是新生事物的年代,心电图仅在诊断课程中有简单的介绍。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了解患者心肌缺血、心律不齐的情况,大大提高医疗质量,李国铭便引进了心电图机。他靠着扎实的医学功底和不言放弃的韧劲,研究相关知识,顺利开展了心电图检查。

学校每年有新生入学体检、教职工体检、毕业体检,这些都离不开胸部X线检查。而当时结核病的特点之一,就是年轻人结核病的感染率高,每次体检检出8~10个,活动性的、浸润性的结核病灶。李国铭随后又建立了放射科。当时,全国从医学院校毕业的医生并不多,招到专门从事放射工作的医生更无可能。李国铭再次迎难而上,他不断摸索研究,自己完成透视及拍片,自己在暗室里显影、定影、冲洗胶片。体检人数多时,一天要完成 400 多人的透视。医务室还设有专门的结核病隔离处,患者的隔离、服药都由医务室负责。

每位病人的处方都是他自己配制的,药房里准备的都是原药,哪种药物用多少克,配好后交给病人。开药是用拉丁文开方子,有主药和副药。岁月历练下,李国铭逐渐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万精油大夫”。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健康无小事,医务室的工作非常重要,同时也琐碎繁杂。李国铭“怀非凡之爱,做平凡的事”,和校医院的医护人员们默默奉献守护着法大师生的健康。从建院伊始仅有 1 名医师 3 名护士的医务室,到1983年正式更名为中国政法大学校医院,如今已拥有一支专业的医疗队伍,成为一级甲等综合医院、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校医院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像李国铭这样一位位倾注全部热情和精力的法大医务人员的奉献和付出。

“我母亲是医生,父亲是医生,爷爷是医生,老伴儿还是医生,我们一家人都是医生。我是个医生,职责是治病救人,就是为人民解决疾病痛苦。我这一辈子也不后悔,从我个人来说,对得起人民。”言为心声,行为心表,李国铭是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用医者仁心,书写法大深情!

后记

初见李国铭老师,93 岁高龄,谦和从容。在听到采访任务时,李老师欣然答应,和蔼地告诉我,想知道什么随便问。瞬间打消了我第一次采访的紧张。李老师能熟练地使用手机,用微信交流,对新鲜事物仍保持着热情,一如他曾经在医务室引进当年还是新鲜事物的心电图、放射机器。当得知我要去采访,李老师一早便叮嘱,正值堵车高峰,路上小心。

李老师的夫人何老师也在校医院工作一辈子。李老师拿起两人年轻时的照片,风华正当年。伉俪携手一生,法大悬壶济世。当我提出拍照时,李老师自己站到椅子后,要我和何老师坐下来拍照,我作为晚辈自然不妥,连忙请李老师坐下,拍下了两人的合影。细节处,风范尽显。何老师也很亲切和蔼,一直坐在旁边,静静地听我们交谈,问及何老师在校医院的工作,其言,在药房护理都干过,哪里需要就到哪里。何老师微笑着说,他都不说我。那一瞬间如孩子般可爱。两位老人本是南方人,一起在法大干了一辈子。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执手相伴一生,莫大的幸福。屋外,阳光温暖,岁月静好!


编辑/胡雨雯(实习)

关闭

师德投诉监督平台  |  📧邮箱: fadajsgzb@cupl.edu.cn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0500463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   

建设维护: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