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描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素描 -- 正文

70年·政法往事|刘邦惠:与犯罪心理学结伴同行

发布日期:2022-03-15   点击量:

15020

“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时光的年轮在不停歇地走过,玉兰花一年年又吹红新的花蕊。从1952年北京政法学院创办至今,法大已经走过了近70年的不平凡历程。70年沧桑变化,70载岁月征程,一代又一代的法大人孜孜不倦地奋斗在中国法治建设的道路上,更有许许多多的先贤前辈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这些老教授、老前辈,他们见证着发生在这小小校园中“光阴的故事”,并将“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精神薪火接续相传。他们,是法大最宝贵的财富。

2022年,在中国政法大学迎来70周年校庆之际,党委教师工作部推出了“政法往事”(第二辑)专栏活动,面向师生校友广泛征集志愿者,联络访谈离退休老前辈,以口述或对谈的方式,共同回顾法大悠悠岁月里最难忘的往事。最终通过广泛征集和集中约稿,精心选取了35篇文章打造该专栏。这些文章,就像悠然的小夜曲,轻柔地向我们娓娓道来那从时光隧道中穿梭而来,每一个有趣动人的故事,每一个难以忘怀的人物,每一段感人至深的情感。而它们,也终将变成所有法大人最为珍贵的共同记忆,并给予我们继续书写法大光辉篇章的温暖力量。

被访者

刘邦惠,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当代中国犯罪心理学专家。1997来校任教,曾任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犯罪学会犯罪与矫治心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等。

采访者:

刘晓倩,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心理系讲师。

前言

刘邦惠教授1997年来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2015年退休。在校任职期间,在该领域发表了多篇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论文、著作,其《犯罪心理学》一书自2004年出版以来多次重印,成为国内众多高校犯罪心理学课程的首选教材。荏苒二十四年,刘邦惠教授见证了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的诞生,更是陪伴了犯罪心理学学科的逐步成长。

初识法大,点点滴滴皆锦瑟年华

1997年2月,昌平的寒风还未收敛自己的“利刃”,刘邦惠从西南大学风尘仆仆来到法大,成为心理学课程的教师。心系课堂的她稍作歇息,第二天便开始给学生们讲授《心理学概论》课程。原本以为法学生会对“枯燥”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兴趣了了,可课堂上同学们炽烈的求知热情、勤奋的学习态度和一次次充满好奇的提问让她深受触动。在对课程进行不断打磨、不断精研的过程中,刘邦惠逐渐发现一个困扰当前教学的关键性问题,“其实市面上的教材不少,但都是针对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许多内容过于枯燥教条,与实际生活和法学应用都脱离太远,我想为咱们这些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同学编一本最适合他们的教材。”因此,她下定决心要编写一本适合法大学生实际需求的心理学教材。说干就干,从此,初来北京、乍到法大的刘邦惠在教学之余,开始了挑灯夜战,一心只愿为法大学生编写一本“最合适、最心仪”的教科书。

与同学们在一起教学相长的时光总是十分快乐的,但刘邦惠也发现,一学期下来虽说大家的心理学,尤其是犯罪心理学理论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但随之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同学们在课堂上常常热烈讨论:“犯罪人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他们当时真是这么想的吗?他们究竟后不后悔呢?”这些问题往往在一番争执后便不了了之,因为同大家一样,初来法大的刘邦惠也还没来得及到实地进行调研。“这可不行,知识的传授决不能仅仅来自于书本,如果都不去看一看怎么能解答学生的问题呢?”她这样告诫自己。于是,1997年下半年开始,每到寒暑假,刘邦惠便带着学生深入北京市少管所等单位一线开展田野调查,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与少管所工作人员同吃同住同生活,和少年犯面对面访谈交流,近距离观察他们的行为特点。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样的“零距离”接触给她和同学们带来了无限的启迪与心灵的震撼,他们意识到想象与现实相距甚远,是过往的刻板印象让大众对这一特殊群体产生了误解。刘邦惠开心地提到:“你们不知道,那个时候我每天都有好多新的灵感和发现,这些灵感就好像会跳跃一样一条一条地在我脑子里闪过,我生怕错过后就不记得了,随时随地都会带着本子记录下来。”就这样,刘邦惠在法大开启了她纯粹而不简单的犯罪心理学研究生涯。

此后,刘邦惠更加坚定了将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研究思路,并且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所学所感传授给学生,为学科发展培养青年人才。郭托娅曾是刘邦惠的硕士研究生,从外专业跨考到心理学的她曾经一度非常迷茫。然而,一向对自己要求严苛的刘邦惠,却将所有的耐心和包容都给了学生。她不但多次单独给这位同学辅导心理学基础知识,还带其到全国各地参加学术会议,鼓励她找到自己真正的研究兴趣。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在苏州参加华人心理学大会时,郭托娅对心理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选定它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此后,在刘邦惠的帮助下,她着手在北京市监狱深入研究心理剧,不断开展心理剧实践活动,带领服刑人员自编自演“旁观者”和“家人”角色,通过“角色扮演”极大提升了服刑人员的共情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刘邦惠的辛勤付出不仅让郭托娅感受到了学术的魅力与成功的喜悦,更让心理剧作为一种前沿心理干预手段在北京及全国多所监狱推广使用。可以说,在刘邦惠过去几十年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她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始终是雷厉风行,说一不二,力求尽善尽美。在面对学生时,她又无时不刻地体现着“甘将心血化时雨,换做桃花一片红”的呵护关爱之情。

1D76C

刘邦惠教授2009年与研究生拍摄于法大

心系学科建设,一砖一瓦用情至深

在校24年,一路走来,刘邦惠见证了社会学院从初始建院的蹒跚起步到今天的蓬勃发展,也陪伴了心理学系的成长之路。在采访过程中,提及这段充满希望又辛苦的日子,她的眼里满是骄傲与不舍。

刘邦惠深情地回忆了法大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你们可能不知道,80年代心理学都才恢复没多久,更别说犯罪心理学,全国也没几个人知道,罗大华老师那一辈的老教师付出了很多。为了让大家看到犯罪心理学这门学科,罗老师他们不仅仅要上课、写书、做研究,还要四处奔波联络全国各地监狱系统、公安系统,义务性地给他们开设了无数场讲座和培训班,反复地给他们讲心理学的价值和前景。这才有了犯罪心理学后来的规模和影响力,你们现在看到司法系统都招不少心理学的毕业生吧,这都得益于那时候打下的基础呢。”提起这些往事,刘邦惠的每一句话里都透露着由衷的敬佩。在她心里,是前辈们倾其所有的付出才打开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大门,他们这些晚辈必须将学科的衣钵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才不负前人、不负学科。然而,刘邦惠没有提到的是,过去这些年为了给学院、给学生争取更多的研究和社会实践资源,她也曾经无数次一个人坐着公交车、辗转换乘三四次、往返路上五六小时只为去周边某个监狱上一堂公益性的心理健康课,就为了让监狱领导和干警们认可这门学科的价值,让他们今后能够接纳心理学的教师同学参与到工作中。这就是刘邦惠的性格,她工作时像战士般一往无前又坚毅果决,但从来不会为自己邀功请赏,一心只想将事情踏踏实实地做好。

2005年是法大社会学院历史上平凡又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社会学院建院,心理学也独立建系,终于可以招收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事实上,在这之前,刘邦惠就承担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了说服学校领导和各院老师,突出心理学独立建系的重要性,首要的工作便是邀请校外专家对这一议题进行论证。但正如许多朴素的学者一样,刘邦惠平日里最不擅长的事情就是请人帮忙。这并非人缘不好,而是她永远都把照顾别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宁愿自己多做点多累点也不想麻烦打扰他人。然而,一心想为学科发展争取更多机会的她彼时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开始逐一联系、拜访往日里有过交往的校外心理学专家,邀请他们共同帮忙论证心理学专业在政法大学开设的重要性。最终,在刘邦惠和其他老师的不懈努力下,多位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顶级心理学专家组成了论证组的成员,包括曾任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长的杨玉芳教授、北京大学的朱滢教授等。

论证通过后心理系便正式成立了,刘邦惠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社会学院的副院长,负责主持心理学系工作。从此,既要抓管理促发展又要完成自身教学科研任务的她,工作量自然成倍增长。但刘邦惠始终保持着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为了制定一个合乎我校学生特点的培养方案,她几乎将全国各大院校心理学培养方案都认真研究了一遍,多次组织会议同本系老师集体商议,反复推敲方案确定具体细节,这才有了心理系最终的培养方案。

为了保障学生能够开展心理学实验研究,刘邦惠带领着众多系里老师投入到实验室搭建的工作中,心理学实验室自然离不开实验台、脑电、测谎仪、心理学软件等仪器设备,这不仅需要场地空间还需要经费支持,任何一项都不是小问题、小数目。刘邦惠回忆道:“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那时候我们经常去找校领导说我们的难处,请求学校支持。最后,学校不仅在格物楼一层给我们批了很多间教室,还一次性拨了几百万经费用于实验设备购置,这么大的数目在当时非常不容易。”说着说着,她还回忆起了那时的趣事,“有一天我带着许多老师在实验室整理器材,一直忙到晚上八九点,忙完后想到晚上回家还要写材料,就赶紧让大家都各自回家了。”她不好意思地笑起来,“现在想想当时再忙也应该请老师们吃个晚饭再走啊,大家跟着我干到那么晚连饭都没有吃,自己竟然没反应过来。”

回忆起这段没日没夜地搭建实验室、一心扑在学科建设上的岁月时,刘邦惠说的最多的一个词语就是感谢:“在法大工作的这几十年,身心都很愉悦,能把专业建立起来真的很有成就感。最想感谢的就是心理系的老师们,他们真的是一心就是想把系里建设好,从来不说辛苦,从不为个人的事情提任何要求。”尽管她没有用太多华丽的语言去描述自己的个人情感,但是已经退休多年的她,仍然对心理学课程、实验室大大小小的设备如数家珍,仍然关心着同事学生们的工作生活、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犯罪心理学早就与她的生命融为一体,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她心里最深的牵挂,所以她才能自然而然地将那么多的细节都记在脑海。

D8EE

刘邦惠教授采访现场

寄望青年学子,砥砺奋进投身实践

作为犯罪心理学一路成长的见证者,刘邦惠一直殷切地期盼未来能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认可并真正投身于这门学科。在她看来,犯罪心理学不仅可以帮助法学的同学掌握心理学研究方法与思路,也可以使心理学的学生扩宽研究范畴,又能让实务部门同志掌握具体的工作方法,无论是在科学研究还是在社会应用层面都是极具价值的。她多次强调:“未来的科学研究一定是交叉的,单独某一个学科知识很难解决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复杂问题,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一定会不断散发它独有的魅力和价值。”

采访的最后,刘邦惠还不忘分享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她倡议青年学子们必须要深入实践部门:“想要做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就不能‘死读书’。一线司法人员的实战经验是不可复制的,同学们要在实践中学会思考与总结,理论与实践结合就是最好的研究之路。”这些话,不仅是她对青年学子的殷殷嘱托,也是这二十多年来她在法大的生活缩影:不是在课堂上、书桌前,就是在监狱、在戒毒所、在社区矫正中心……每次去她家时,她总笑着说最近太忙了家里都没来得及收拾,其实我们都知道,她要统筹系里工作、要管理党务、要教学科研、要带学生、要做调研,她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奉献给了心理学系,奉献给了社会学院。

陪伴法大成长二十四载,这些年来,刘邦惠见证了法大在学科建设、校园建设、社会实践服务、师资力量、科学研究等各方面的提升。她含笑道:“虽然法大一直在变化,但是校园里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没有变,不管哪个年代,年轻人都充满了法大的校园,他们有理想有朝气,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光明的未来!”

二十四载,尽心竭力,刘邦惠对犯罪心理学的奉献与付出至今仍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每一位心理系学子。对于她而言,法大是学术的乐土,也是这些年黄金研究岁月栖息的美好家园。与犯罪心理学结伴同行的日子,是她最幸福满足的时光。

后记

刘邦惠教授是我的硕士生导师,说实话,刚开始每次和刘老师见面都是异常紧张的,因为师兄师姐都说老师非常严厉,对大家期待也很高。但是三年相处下来,我看到的是严厉之外,刘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她从来不爱在言语上有过多表达,但总是默默地为学生操心和付出,关心我们的论文、关心我们的工作、更关心着我们的成家立业,总是尽最大能力为学生们提供一切帮助;我看到的是她对自己更为严格的要求和对学科的全情付出,多年来刘老师一直保持着早起的习惯,每天早上五六点她就已经伏案在书桌前整理文稿,她总说早上写东西脑子比较清醒,要抓紧早上的时间;她退休前一直身兼行政职务与学术科研任务,工作以外,她几乎没有任何休息娱乐时间,几乎没有陪伴家人孩子的时间,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了学科建设和学生培养上。

在今天两个多小时的访谈中,我再次感受到了刘老师对学校、对犯罪心理学深厚的情感,当她提到心理学建系、心理系申请博士点、心理系未来发展的时候,我在她的眼里看到了骄傲,也看到了牵挂。心理学系非常幸运,正是有像刘老师这样的前辈们无私的付出和努力,才有了我们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今天在全国独一无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正如刘邦惠老师所言,犯罪心理学作为法学重要的支撑学科,因为它融合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更因为它根植和服务于应用实践,未来必将散发更耀眼的光芒!


编辑/胡雨雯(实习)

关闭

师德投诉监督平台  |  📧邮箱: fadajsgzb@cupl.edu.cn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0500463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   

建设维护: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