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描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素描 -- 正文

70年·政法往事|张今:在知识产权法的热土上耕耘守望

发布日期:2021-12-28   点击量:

15EE6

“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时光的年轮在不停歇地走过,玉兰花一年年又吹红新的花蕊。从1952年北京政法学院创办至今,法大已经走过了近70年的不平凡历程。70年沧桑变化,70载岁月征程,一代又一代的法大人孜孜不倦地奋斗在中国法治建设的道路上,更有许许多多的先贤前辈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这些老教授、老前辈,他们见证着发生在这小小校园中“光阴的故事”,并将“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精神薪火接续相传。他们,是法大最宝贵的财富。

2022年,在中国政法大学迎来70周年校庆之际,党委教师工作部推出了“政法往事”(第二辑)专栏活动,面向师生校友广泛征集志愿者,联络访谈离退休老前辈,以口述或对谈的方式,共同回顾法大悠悠岁月里最难忘的往事。最终通过广泛征集和集中约稿,精心选取了35篇文章打造该专栏。这些文章,就像悠然的小夜曲,轻柔地向我们娓娓道来那从时光隧道中穿梭而来,每一个有趣动人的故事,每一个难以忘怀的人物,每一段感人至深的情感。而它们,也终将变成所有法大人最为珍贵的共同记忆,并给予我们继续书写法大光辉篇章的温暖力量。

被访者:

张今,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北京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习。研究领域为知识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1983年进入中国政法大学工作,2019年底荣休。中国知识产权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北京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知识产权保护企业联盟专家委员会法律专家,中国工商联美容化妆品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法律专家。

采访者:

颜晶晶,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外事办公室主任。

燕园时光:迈入法学圣殿

1979年,在我国恢复高考的第三个年头,张今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考入北京大学法律学系(现北京大学法学院),开启了四年燕园时光。彼时的中国百业待兴、生机勃勃,北大校园里更是聚集了一批胸怀天下、思想活跃、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其中,被谓为“黄埔一期”的北大法律学系77级涌现出了李克强、姜明安、陈兴良、陶景洲等杰出代表,成为国家改革发展的栋梁、法治建设的中坚;79级亦走出了多位学界、政界、商界精英,例如季卫东、马忆南、黄尔梅、郭建梅等。79级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幸运儿,法律学系是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一个大系。一些法学理论课程78级和79级一起开课,罗豪才的“西方政党制度”、魏敏的“国际公法”、芮沐的“外国民法”、段瑞林的“专利法”等课程,都堪称名师讲堂。在北大学习期间,张今如海绵一般地汲取知识。未名湖与博雅塔见证了这段学习时光。

D2CB

张今教授在学术讲座中

蓟门初遇:见证法大“元年”

1983年从北大毕业后,张今被分配至地处学院路的北京政法学院工作。北京政法学院乃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于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四校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组合而成。她入校工作的同年,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组建成立中国政法大学。因此,1983年是中国政法大学校史上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启用“中国政法大学”校名的“元年”。由于北京政法学院直至1978年才复办,尤其在1983年成立中国政法大学之后,学校急需一批接受过系统法学教育、具备扎实法学功底的专业人才。

当年与法大的“初次见面”,在张今的记忆里颇带着几分“意料之外”的色彩。获悉将来法大工作后,她心中充满了投身国家法治建设的家国情怀与热切愿望;至于工作条件,以为高校之间差不了太多。直到她打着行李包、兴冲冲地到学院路报到时,才惊讶地发现法大校园小得可怜,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栋楼。除了老教学楼之外,现在食堂的所在地,是一栋三层楼房,兼做办公楼和学生宿舍;教学楼后有一排简陋的木板房,作教师的资料室和办公室之用,新分配来的老师们就在那里办公;至于住宿,学校在大钟寺附近租用了一些平房,作为教职工宿舍。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文化部、司法部等单位彼时还有一些机构没有迁走,校园里更显局促。在北大优美、开阔的环境里学习生活了四年,忽然置身如此简陋的校园,她顿感失落,有些懊恼地想:“这里与北大离得那么近,之前怎么就没想过先来考察一下再做决定?”

采访张今老师之时,正逢2021年秋季学期开学,又一批新教师和同学来到法大。九月的学院路校区焕然一新:简洁时尚的新校门竣工,老教学楼前绿草茵茵群花灿烂,智能化的教学图书综合楼投入使用,新食堂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在如今“小而美”的校园里,新入校的年轻教师和研究生们可能难以想象38年前这个校园里硬件设施“捉襟见肘”的景象。“不经意间,在岁月流逝中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变化”。

207EE

2010年11月,张今教授与学生合影

扎根法大: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入职之后,张今发现,虽然法大的工作与生活条件艰苦,但拥有一批堪称中国法学界中流砥柱的学者,以民法学江平、法制史张晋藩、刑诉法陈光中、国际法朱奇武等老教授为代表,还有一群才华横溢的年轻法律人。忙碌的工作、丰富的精神生活淡化了艰苦的校园条件带来的诸多不便。她和其他新入校的同事们很快融入了法大,也融入了彼时激荡南北的法治建设大潮中。那批法律人很快成为法大教学科研战线的生力军,后来其中一部分学者更是逐渐成长为中国法学各学科的领军人物。“我认识的多位法大退休教授都是83年前后来校或留校工作的,像民法的姚新华、刘心稳、李显东、鄢一美等;前一年入校读研、毕业后留校的,有刑法的阮齐林、商法的赵旭东等。这一批学人中涌现了多位授课深受学生欢迎、科研能力又很突出的优秀教师,他们一生扎根法大,撑起了法大的门面。与我同年来的北大毕业生,后来有的因为工作调动,有的因为改行当律师离开了,留下来的寥寥无几。”

张今初入校工作那几年,正值法大开足马力地建设发展。她亲历了1984年法大新校区选址昌平,1987年昌平校区主体工程完工、迎来首批学生,1989年昌平礼堂落成,1990年行政办公楼建成,1991年图书馆竣工,1996年体育馆建成的过程。昌平校区体育馆前伫立的拓荒牛被视为法大精神的标志,这段校史在法大人的记忆中,是一段披荆斩棘的“拓荒之旅”。回首这近四十年间的变化,张今如数家珍,大至校园建筑的变迁,小至昌平校区设立女教师休息室等后勤服务细节。或许正是因为亲历了学校“创业”的不易,对于今日法大的点滴进步才更加觉得弥足珍惜。

张今从1990年涉足知识产权法,2000年晋升为教授,2003年年近五十之时又报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吴汉东教授的博士,于2006年取得法学博士学位。直至2019年底荣休,她把职业生涯中的36个年华全部留在了法大。退休之后,她仍然“退而不休”。2019年,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作品类型扩张下独创性理论构建与适用研究”的立项;2020年,她被聘为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专业特聘博导,至今仍在招收和指导知识产权法博士研究生,同时保持着持续且高质量的论文发表。近十年来,张今老师还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项,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宣部政策研究室委托立法项目7项,互联网企业委托研究项目10余件,30余篇学术论文发表在《政法论坛》、《法商研究》、《法学杂志》等学术期刊上,其中两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将青春献给了法大,把事业留在了法大”——这是张今老师与法大这份始于1983年的不解之缘的写照。

杏坛耕耘:与知识产权法的相遇相守

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建立。1980年,我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82年、1984年、1990年和1993年,《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先后颁布,知识产权法律的基本框架在我国基本建立。从20世纪90年代初投身知识产权法学教学与研究至今,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张今见证了中国知识产权法治建设砥砺前行的脚印,亦亲历了知识产权法学科在中国政法大学从无到有、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过程。

回忆起法大知识产权法学科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发展历程,张今娓娓道来:徐杰教授、黄勤南教授是法大知识产权法的开拓者和老前辈。法大知识产权法研究所的前身是经济法系下的科技法教研室。教研室首任主任由青年才俊庞正忠担任(1987—1992),其后来参与创办了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成为国内最早从事知识产权业务的专业律师之一。彼时,科技法教研室开设了技术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等课程。说起为何选择知识产权法这一新兴学科,而非传统部门法作为研究方向,张今坦言,由于知识产权法的“新”令一些问题充满了挑战,所以她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正是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下,她成为法大乃至国内较早从事知识产权法学教学与研究的学者之一。

民商经济法学院于2002年成立后,在原科技法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了知识产权法研究所。从那时起,张今开始面向本科生开设知识产权法通识课程,知识产权理论研讨、知识产权案例分析等实务课程。随着知识产权法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和法学学科发展建设的需要,2009年起,法大开始独立招收知识产权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此之后,她的教学重心从本科生转向了研究生。在法大开设的四门研究生知识产权法专业基础课——“知识产权法总论”、“著作权法”、“专利法”和“商标法”中,她承担了“著作权法”和“商标法”的授课工作。这两个领域也是她最为侧重的知识产权法研究领域。尤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产权法领域的新型法律问题层出不穷,对于授课者的理论功底和前沿视野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张今一直以高标准来对待授课。这两门课她年年讲授,但课件年年更新、年年精进,一直到退休。

在法大,知识产权法学专业最初并未独立招收研究生,而是放在民法和经济法之下进行,报考这两个学科的学生可以选择知识产权法作为研究方向。2007年,法大将“知识产权法学”作为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在教育部备案,成为国内最早自主设置知识产权法学二级学科的高校之一。2009年起,法大将知识产权法从民法和经济法中独立出来,开始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从首届招生开始,张今每年均指导四名以上硕士研究生。2012年起,她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迄今培养的法学硕士、博士研究生有六十余名,另指导了数十名法律硕士及双学士。其中不乏毕业后在国家知识产权法治建设战线上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例如华为知识产权部北京分部部长阎新、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党晓林、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卢亮、天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朱凡等。

教材是一个学科知识体系理论化、系统化的重要载体。张今回忆,在知识产权法学科发展之初,我国国内尚无成熟的教材。经过国内最早一批知识产权法学者的探索,国内的知识产权法学教材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至多、百花齐放的过程。从90年代后期起,她参加编写“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知识产权法学》,该教材至今仍多次再版,编著研究生教材《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商标法部分,还独立出版著作、教材4本。2015年,张今在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精心、系统梳理,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著作权法》一书。该教材的特色在于原理讲解透彻,关注时代发展前沿,重点章节引用了大量真实案例,颇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问世后广受好评,入选“十二五规划教材”,迄今已出版至第三版。

“法大知识产权法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在国内高校中位于前列,尤其是法学硕士毕业生在社会上很受欢迎,其特点是法律思维逻辑清晰、基本功扎实、法律运用能力强。”说起法大的知识产权法专业,张今如数家珍,语气中充满了母亲看待孩子成长的亲切与自豪。

19654

2017年6月,张今教授与硕士生毕业合影

课比天大:当热爱超越责任

迈入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端升楼一楼的大厅,抬头可见一块牌匾,上刻四字——“课比天大”。这么多年来,这也是铭刻在法大老师们心中的四个字,代表着法大的教学理念以及对教师职业操守的要求。

问起教师生涯中为何事最感自豪,张今几乎是脱口而出:“这么多年来,上课从未迟到过一分钟。”由于法大是学院路和昌平两地办学,所以赶班车成了老师们教学科研之余的日常。尤其是在法大昌平校区于1987年落成后、八达岭高速于2001年建成前的那些年,公共交通和私家车还远不如今日普及,赶班车成为老师们上课日的首件大事。距离张今家最近的班车站是西三旗站。但是从家里到西三旗还有一段距离,骑自行车太远,只能搭乘公交车。当年西三旗属于郊区,周边公交线路不多,道路尚在修建,路况很不好。每当早晨八点在昌平校区有课,她都需要清早五点多起床,风尘仆仆地赶到公交车站等车,以确保于六点五十分赶到西三旗班车站,搭乘学校的班车前往昌平,于八点上课铃响之前站到法大讲台上。在天寒地冻的冬季和雨雪风沙天时,赶路更为辛苦。然而,最难熬的是久等不来公交车、唯恐错过班车的焦灼。“为了及时赶到班车站,我曾经自己骑过摩托车,还曾经两次因为等不着公交车,急中生智拦下拉垃圾的大马车捎自己一程。”当昌平校区的同学们坐在早晨八点的教室里,迎着初升的太阳开启一天的课程时,又如何能想象得到,讲台上那位神采奕奕的女教师在一两个小时之前刚刚挎着装满教材的大包,或风驰电掣地驾驶摩托,或焦急又狼狈地拦马车赶路呢?

“我不止一次做过这样的梦:找不着教室,赶不上班车;如果第二天有课,晚上时常醒来好几回。”有一段时间,为了避免赶不上清早的班车,张今干脆提前一天就住到昌平的教工宿舍里。正是这份刻在骨子里的自我要求,成就了张今“教学生涯从未迟到一分钟”的“纪录”。

如果说“课比天大”是法大对于全体教师的要求,是一种教师应当履行的责任的话,能够数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做到,是因为其内心的热爱已经超越了责任,成为一种融入血液里的基因。

“站稳讲台,讲好每一节课,是教师的天职。”回顾从教生涯,“教学相长”是张今最切身的体会。“讲课对于教师本专业的提升很有裨益,在备课、授课、指导学生等教学环节中,时常会迸发出灵感的火花。我的几本著作都是在教学过程中‘摸爬滚打’形成的。”张今如是说。

在教学中,张今有着自己的教学特色和讲授风格。她不仅重视理论教学,讲授商标法能透过商业标记,洞察市场交易秩序对营商环境的作用,讲授著作权法能贯穿历史,揭示科技发展与法律变革的互动关系,将人文知识融于法律规范之中;也很注重就实务中的常见问题、经典案例与前沿话题与学生们共同探讨,她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每一个案例都是在法律咨询服务中遇到的真实案件,这让每一个聆听她授课的学生印象深刻且获益匪浅。

静水深流:温和而坚定的力量

张今身材高挑,留一头短发。远远走来,常常一眼即可认出。温文尔雅的性格是她给同事和学生们留下的印象。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生活中,她说话总是不徐不疾,即使没开口,脸上也总是挂着浅浅的笑意。

知性低调,是师生们对她的又一印象。从当初的新兴学科发展至今,知识产权法学在当下已成为一个热门学科,这从各大高校知识产权法专业硕士生招生分数多年来居高不下、社会上知识产权法研讨会等各类活动“遍地开花”可见一斑。“每次接到参会演讲邀请,我都会自问:‘对这个问题,你有自己的看法吗?’若还没有自己成熟的观点,无法做到言之有理,我会婉拒邀请,先做好观察、研究再发声。”正是这份学者的自觉与自我要求,令她赢得了同事、学生和业界的尊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张今说,职业生涯中她最看重的,是来自学生的认可。多年来的默默耕耘,收获了学生们的尊敬与肯认。在中国政法大学2018年举行的首届“研究生心目中的优秀导师”评选中,张今榜上有名。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奖项是由法大研究生自发推荐、学院评选委员会分会审核推选、最终由全体研究生投票产生的,代表了学生的口碑,分量满满。2019年底,张今荣休时,她指导的研究生们自发制作了一份视频——《最后一课》,记录了张老师于三尺讲台上执教最后一堂课的画面,留下了一段师生佳话。

从负笈北大求学,到走上法大的三尺讲台耕耘四季。从步入法学的广袤天地,到选择知识产权法这方热土用岁月守望、开拓。在军都山下、小月河畔一年年的花开花落中,张今用女性学者温和而坚定的力量,书写着“教师”二字——字迹隽永而清朗。

后记

由于中国政法大学教师工作部《政法往事》(第二辑)的编纂工作,我有幸成为张今老师这段“政法往事”的倾听者。在张老师那关于往事的点滴叙述中,我仿佛搭上“时光机”,穿越回法大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校园,叩开一段泛黄的历史——那是属于一代学者的鲜活青春,是一个学科在法大乃至中国的发展历程的缩影,也是属于法大的温情脉脉的故事。


编辑/胡雨雯(实习)

关闭

师德投诉监督平台  |  📧邮箱: fadajsgzb@cupl.edu.cn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0500463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   

建设维护: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