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丨苏宇:在对话中照见自我与他者
弘扬教育家精神丨编者按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
强调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再次强调,
工作中要坚持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坚持教育家精神培育涵养,坚持教育家精神弘扬践行,坚持教育家精神引领激励,
引导广大教师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践行《意见》要求,
党委教师工作部特推出“弘扬教育家精神”专栏,引领广大教师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的精髓要义与价值内核,
切实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为教书育人能力和躬耕教坛的亲身实践,践行使命担当,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不懈奋斗。
在对话中照见自我与他者
本期嘉宾丨苏宇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副教授

今年已是第40个教师节,而我从事教育工作才10余年时间,从资历与成绩来说实属“无名之辈”,
因此接到学校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的约稿,内心惴惴,难以起笔,本想放弃作罢,
但细细回顾这10余年的个人成长和实践探索,其中的体悟与困惑也许可以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
1
在教育中尊重、启发学生,并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
找寻到心灵安放之处
教育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互动过程,既蕴含着教育者的情怀、精神、品格、风格等,
也需要体察教育对象的思想、经历、个性、情感等,因此教育应当见人见心,其过程应是可亲、可信、可敬、可爱的。
教育者作为教育主体之一,既要成为“经师”,更要成为“人师”,于学生成长、教育发展和民族未来有着重要影响。
我曾经试图寻求客观标准来定义什么是“好老师”,但是一连串高级词汇包裹之下的形象变得虚幻而遥远。
齐邦媛先生在《巨流河》中回忆了求学时期的恩师,其中有“没有什么慈祥笑容”却与学生长谈专业选择的朱光潜老师,
有像父亲一般关照学生的孟志荪老师,有以“充满feelings”的声调“常似在检视偌大地球沧桑”的吴振芝老师,
有在学生提交的物理白卷上写“卷虽白卷,词却好词,人各有志,给分六十”的魏荣爵老师……
他们与我们这个时代相隔近百年,如今读来依然让后辈感念与挂怀。究其原因,我认为无论处于什么时代,
能在教育中尊重学生、启发学生,并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找寻到心灵安放之处的老师,一定是好老师,这是我不断努力的方向。
2
不要只见群体而不见个人,标准化和宽泛化
在育人工作中是大忌
如今,我们正面临乌卡时代所带来的生存焦虑和意义虚无的危险,当“佛系”“内卷”“躺平”等被视为当代青年亚文化现象时,
我们是否真正关照了在现代社会物质和精神严重失衡之下青年学生激烈的内心冲突?
于我而言,这些现象更像是处于迷茫状态中的学生们在无法解释的不安面前所做的无奈应对。
在这一群体中,有疲惫的人,有面无表情的人,有停不下来的人,有无所适从的人……问题各异,需求多样,
因此我提醒自己不要只见群体而不见个人,标准化和宽泛化在育人工作中是大忌。
我们常谓独立人格之塑造,其本质上应当是以个体尊重为前提的有我意识之培育。
正如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只有当我们知晓自己从哪里来,是什么样的,
才能与外界构建合理联系并处理好自身与外界的关系。因此,我试图通过各种工作机会与学生交谈、交流、互动,
我的思维逻辑从一开始的“你怎么会那么想?”变成了“原来你是这么想的。”当学生的表达与关切被尊重并理解的时候,
个体的有我意识也在不断建立与调整。陶行知先生将“先生”解释为“先过的生活”,
我的解读是教育者的优势之一在于积累经验。当教育者回应学生需求时,并非发送生硬指令,
而是利用这一优势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视野与多元的视角,以帮助学生进行思考与分析,进而成为理性并能运用理性的主体。
3
学会对话是
促成个体生命完整和价值丰富的重要环节
学会对话是促成个体生命完整和价值丰富的重要环节。相对于有我意识而言,引导学生与外界进行理性对话是他者意识的培育,
二者互相融合,互相影响,互相成就。没有人能够孤立地存在,因为“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
个体的成长与进步是在与他者的不断互动中完成的。尊重和包容他者的差异性是进一步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前提,
通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找到和而不同的融汇点,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借鉴与欣赏,
从而整合内外力量推动个体发展。因此,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不刻意回避和掩盖价值判断与偏好的存在,
这既是坦诚,也是训练,更是学生对他者关系的一次探索。学校为学生创造各种对话平台,
帮助学生将自己放置在更为庞大和广泛的群体与社会之中,不断超越个体经历去释放想象力,
理解个体、群体、社会之间的意义与作用,思考在社会发展不断酝酿新变化时“我应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和“我如何去做”,
在与他者的融合与互动中形成稳定的内在环境与力量,去适应内心的冲突,去构建生活的意义。
4
看见具体的人
从眼前的微观实践做起
第欧根尼曾说:“每一个国家的根基是对青年一代的教育。”
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敬畏,我常常内心严谨,在高等教育的宏大叙事中要看见具体的人,
从眼前的微观实践做起,让有幸遇见的学生在理性对话中认识自我、连接他者并与社会形成真正的共鸣与共振。
编辑/曹满谦(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