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深化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根据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关于开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第五届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活动的通知》的具体要求,学校于2023年5月至7月开展了2023年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讲述我的育人故事活动。通过专家评审,共评选出一等奖2位、二等奖4位、三等奖4位。并于10月19日下午,开展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讲述我的育人故事”宣讲活动,邀请了6位教师代表进行现场讲述,展示他们担当作为、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先进事迹。
为进一步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党委教师工作部开设线上专栏,将定期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讲述我的育人故事进行展播,弘扬法大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赤诚热爱、对学生的深切关爱、对教书育人的崇高追求。
个人简介
苏宇,副教授,法律硕士学院辅导员兼团委书记、行政党支部书记,学校青春讲师团及二十大精神宣讲团成员,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参与各级各类课题9项,主持学院“职面人生”辅导员工作室,因开设“小宇姐姐”咨询而被学生昵称为“小宇姐姐”。曾荣获校级优秀辅导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五四青年奖章、青年之友等荣誉称号,多次荣获学生工作理论研讨会征文二等奖、三等奖,所带学生中30余人次及10个团队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从管理岗位走向辅导员岗位,一贯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内嵌于工作的各个环节,努力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点灯人。
“看见每一个学生”
高中时,父亲问我未来想做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想做一名幼师。”在父辈眼中,这份等同于保姆的工作是不需要读大学的,而当时我的人生目标是考取一所重点大学,因此我的幼教梦沉底于父亲否定的眼神当中。也许“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研究生毕业后我留在学校工作,成为一名投身于高等教育、奋战在人才培养一线的辅导员。少年时的职业理想虽被时光重新勾勒,但这份教育初心却愈久弥坚。
每年我有幸与两百多名来自天南海北的学生结缘,在繁杂的学生工作中,得以获见新时代青年群体的成长维度和每个个体的发展脚步。他们通过个人奋斗,共同浸润于这所双一流高校的濡养之中。虽然他们有着共同的身份——学生,但有的来自父亲早逝、弟妹年幼、母亲独挑家庭重担的偏远农村,有的来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城镇小康之家,有的来自家境殷实、视野开阔、氛围自由的高知家庭。不同的成长背景与经历意味着他们绝对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具有独立思想、独特个性、差异习惯的个体。
如何实现育人的精准化?首先要做到的是看见每一个学生。为此,在新生入校前我会利用暑假阅读每一位学生的档案,熟记照片并制作个人信息台账,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位学生在毕业后告诉我,新生报到那天她来我办公室交材料,第一眼我就叫出了她的名字,她原本是一个害怕与老师交流的小透明,但那一声呼唤推开了她心里的门。“被看见”是每一个个体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也是每一个学生获得平等机会的前提,所以我开设了“小宇姐姐”咨询、“职面人生”辅导员工作室等,通过各种工作体验去了解每一个学生。四万多字的个案分析既是我对学生的成长记录也是对育人工作的深度思考,他们的故事构筑法大的历史,他们的精神熔铸法大的气质。
辅导员工作不是简单地解决技巧性问题,更应着眼于学生的精神赋能,这种精神赋能不只是循循善诱的言语输出,还来自于安静的聆听、宽容的接纳和身教的引导。特别是学生出现反常情况之时,我坚信在找不到确定性结论之前,倾听相较于语言更有必要也更有力量。有一位学生因家庭变故,在校外身兼数职而影响学业,我把她叫到办公室,坐在她身边,只问了一句:“最近还好吗?”她的眼泪就落了下来,整个过程她说我听,没有预设的分析与劝解,只有女性之间的陪伴与理解。从她的叙述中我看到一个极其要强的女孩在现实困境中的不甘与突围,共情则是给予这颗年轻却坚强的心灵的第一层守护。临走的时候,她说:“老师,很多话我没有跟别人说过,我只说与你听,因为我信任你。”辅导员这个身份常常会“乱花迷人眼”,在学生面前稍不注意就会带着居高临下的训诫或者经验老道的偏狭,所以我时常提醒自己面对生活和个体的多重面相时,要捕捉学生眼神背后的困惑,关怀困惑背后的情感,培育内在向上的力量,使他们的心灵具有价值依归和精神向度。
从事辅导员工作虽有棘手无奈之时,但一路收藏的感动与快乐足以让我如凯鲁亚克所写的那样“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在路上”。因为“看见”是一种双向奔赴,在师生关系的长期联系与观照中,学生也会默默地关注着我的生命故事并从中汲取能量。前些天,有个学生问我为什么最近不常发朋友圈,因为她通过我的朋友圈去了解学校和学院的工作,去回味因赶路而错过的夕阳,去悦享一曲切合心意的音乐,去遇见一个陌生人的故事。获得学生的关注自然是一种肯定,但同时也让我觉知辅导员工作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力求润物无声且关涉长远。
结 语
敦煌研究院原院长樊锦诗如此诠释自己的幸福观:“有人问我,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我觉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心灵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于我而言,打小的教育梦想已经实现,即便百年树人是一条漫漫长征路,但我遵从本性与初心,幸福自然就生发于为立德树人所做的一切努力当中。
编辑/栾涛(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