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重要回信精神,引导广大教师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教师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学校于2022年7月至8月开展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讲述我的育人故事活动。通过专家评审,共评选出一等奖1位、二等奖3位、三等奖6位、优秀奖11位。
为进一步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党委教师工作部开设线上专栏,将定期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讲述我的育人故事进行展播,弘扬法大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赤诚热爱、对学生的深切关爱、对教书育人的崇高追求。
个人简介
商磊,女,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长期致力于教学第一线,心怀“课比天大”之理念,以教学为天职,热爱课堂、享受课堂。教学生涯中,曾获学校“我最喜欢的十佳老师”、北京市师德标兵、北京市教学名师、校优秀教师、校优秀班主任、校“育人标兵”、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讲座教授,在2007届-2020届政管学院毕业生历届选举的“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老师”活动中,年年荣获来自同学们临别时真情留予学院的这份珍贵礼物。2019年,主讲课程《社会学概论》被评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商磊老师曾在希腊雅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中国当代问题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管理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并在该领域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多项相关课题。
“课比天大”——努力做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先生”
余三十余年致力于教学第一线,心无旁骛,以“课比天大”为使命,以教书育人为天职,清净读书、安心授课,甘于做一位最普通的教师,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在了教学事业上。曾获学校“我最喜欢的十佳老师”、北京市师德标兵、北京市教学名师、校优秀教师、校优秀班主任、校“育人标兵”、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讲座教授,2019年成为学校“北京市高等学校特级教学名师”的推荐候选人;在2007届-2020届政管学院毕业生历届选举的“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老师”活动中,几乎年年荣获来自同学们临别学院时留下的这份最珍贵礼物。2019年,主讲课程《社会学概论》被评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社会学概论”的课堂既讲授社会结构宏观层面的内容,也讲授社会互动微观层面的内容,既包括社会学经典理论的介绍,也包括对当代社会学文献的分析,而最重要的是启蒙学生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批判性的独立思维和思想探索,面对国家、民族、社会、历史与文化,培养的是一种独特的整体看问题的视角——“社会学的想象力”:要据此理解每一个“私人难题”后面都有一个“公共问题”,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深刻关系。课堂传达的主导思想,是引领学生们拥有一种“理解、质疑、关心”的心智品质与人文情怀,在个人细腻情感与社会辽阔画卷的交汇处明晰选择,在内在生命体悟与外在社会适应的兼顾中均衡拥有。课堂通过“学习型组织”般的“深度汇谈”,达到师生心智模式的共同转化提升。社会学不仅给予了我本人洞悉全景的观察力与整体分析问题的视角,也激发我把社会学这种宝贵的思想财富给予我的学生们。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余之课堂形成了教师主讲、学生讨论辅之,生动活跃、启发性与互动性有机结合的教学风格,实现了学生从被动学习到积极参与、从接受静听到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从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同时,课堂秉持一种开放性、创造性的社会学思想,鼓励学生们将“社会学的想象力”由校内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课堂,深入社会腹地,进一步体察民情、培养社会责任感、成为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先进分子。通过亲历费先生开创的“乡土中国”之路,触摸社会活生生的跳动脉搏,从而获得宝贵的社会认知与人生觉悟,实践米尔斯所说——学者应该直面时代大问题,承担起相应的公共职能,从而殷切希望同学们学以致用、“学以成人”。
2020年春疫情突至,没有了面对面的情感感染影响,如何维持一以贯之的课堂效果是我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在学期伊始,我首先为同学们写了开篇寄语《给同学们的话》,鼓励同学们非常时期的学习意义与独有价值体验。然后将本学期课程安排、本学期主讲内容、单元安排、课堂课件、课堂资料、教学大纲、本人写作的经典闻道导读以及考试安排等悉心成文,在每次课前一一发送同学。同时精心设置课堂环节:首先,每上一节课,严格做到课前准备:该节课的教师主讲问题、提问问题、预留课前预习内容,如观看教学录像及相关阅读参考资料;其次,课中控制:包括同学们的小组发言讨论时间、教师讲解问题当中的自由讨论发言时间、教师回应问题答疑与内容讲述的分配时间;再次,课后反馈:助教将该节课主讲问题、主要讨论问题、小组发言问题总结成文、再发回课堂,供同学们复习回顾以及做好下节课的预习准备。课堂犹如一篇首尾呼应,逻辑谨严、一气呵成的原创作品,有回味无穷、兴趣盎然之感。三大环节严格执行于一学期的课程中,最终使我们的课堂由学习任务上升为思想碰撞带来的精神享受机遇。
犹记得当文字发言稿犹如一个个小燕子相继飞入微信课堂,课堂气氛热烈,有互相调动激发,脑洞大开的奇异氛围。面对同学们璀璨的思想火花,作为教师真是惊喜不断。同学们或不同侧面相互补充、或立场不同相互质疑,老师作为积极倾听者、课堂气氛营造者、友好公平的理解者,会适时插入其中,在进一步的讲解中深化讨论问题,分析同学们所持立场不同观点的深层原因,老师对问题的深化与引导既能加深同学们对问题的理解,又能始终将课堂气氛维持在一种友好的分享状态。经过统计,同学们在微信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率达到85%左右。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关于智慧与学识的“记忆”,教师的使命在于唤回这种“记忆”,引导同学,激励他们的信心,给予他们最大的自主性,于春风化雨中培育人格成长,最后一节课,我留下《结课寄语》,与《开篇寄语》相互呼应,课程在一学期师生共同探索与参与中落下依依不舍的帷幕。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以心灵培育心灵。我在课堂下,注重学生健康人格,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曾为同学们撰写过多篇社会科学经典名著的“闻道导读”,为培养学生们的专业基础与人文底蕴尽一己绵薄之力;多次担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费孝通田野调查”“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创新项目”“行政管理立格案例”等学生项目的指导教师;兼任“学术十星”的学生论文审稿人;曾经担任院辩论队的指导老师、担任组织部党课的聘任老师,为组织部的学生党员做培训讲座;也曾担任行政管理班主任,做定期学业及思想交流。课余时间经常与同学们在微信中谈心、解答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帮助他们及时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鼓励他们积极进取、感知幸福、热爱生命,做一名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人。
总之,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使我深刻体悟到——当教师不再视自己为教学的中心人物,以真挚、坦率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流学术思想时,教师便是一个重视学生潜能、把开发或注重学生的自我实现放在第一位的人了。因为他知道——课堂不应只是教师一个人价值的体现,而应该是每一颗求知种子最适宜发芽和生长的环境。罗杰斯说:“只有当我们创造出这样的自由气氛时,教育才能成为真正名符其实的教育。”作为一名“大先生”,他理应通过发展教与学双方的潜能,使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成长,知情合一、知行合一,这才是教育追求的最终宗旨。
疫情期间毕业生们一如既往留下了他们对母校的眷恋,为他们热爱的老师“云颁奖”,最后请允许我以学生授予的颁奖词做为结束语——
三尺讲台之上,您用慈心看世界;
四海五洲之地,您用步履量人间。
您教我们用想象超越现实,
再用知识和智慧让我们超越想象,
让稚嫩的青鸟在社会学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您无需言语,就是一堂最好的课。
课比天大,是一幅字、一块匾,
是心照不宣的默契。
商问苍生身作蜡,胸怀瑰磊有万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编辑/栾涛(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