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时光的年轮在不停歇地走过,玉兰花一年年又吹红新的花蕊。从1952年北京政法学院创办至今,法大已经走过了近70年的不平凡历程。70年沧桑变化,70载岁月征程,一代又一代的法大人孜孜不倦地奋斗在中国法治建设的道路上,更有许许多多的先贤前辈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这些老教授、老前辈,他们见证着发生在这小小校园中“光阴的故事”,并将“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精神薪火接续相传。他们,是法大最宝贵的财富。
2022年,在中国政法大学迎来70周年校庆之际,党委教师工作部推出了“政法往事”(第二辑)专栏活动,面向师生校友广泛征集志愿者,联络访谈离退休老前辈,以口述或对谈的方式,共同回顾法大悠悠岁月里最难忘的往事。最终通过广泛征集和集中约稿,精心选取了35篇文章打造该专栏。这些文章,就像悠然的小夜曲,轻柔地向我们娓娓道来那从时光隧道中穿梭而来,每一个有趣动人的故事,每一个难以忘怀的人物,每一段感人至深的情感。而它们,也终将变成所有法大人最为珍贵的共同记忆,并给予我们继续书写法大光辉篇章的温暖力量。
个人简介
被访者:刘秀华,1981年调入北京政法学院工作,曾先后在图书馆、校党委办公室、人事处、统战部工作。任统战部部长期间,连续5年组织党外代表人士重走长征路,铸造了法大“走长征路”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曾获“北京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光荣称号。2013年退休。
作者:张蕾,现任职于中国政法大学学校办公室。
前言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我和秀华老师相约在学院路校区老一号楼。她娓娓道来,在法大32年的岁月就如窗外的阳光般洒满了整个房间,平凡而动人的一幕幕在我眼前展开,请和我一起来听听她与法大的动人故事。
想进入北京政法学院电话班
“您先谈谈是怎么来到学校工作的吧”,笔者发问。“我是1981年7月从当时的北京市农场局调入北京政法学院(1983年改为中国政法大学)的,报到那天我从学校北门进入学校,教学楼里都是黑窟窿,我想着政法学院挺朴素的啊(后来才知道当时学校复办没多久,教学楼很多窗户都没有玻璃)。走到当时老一号楼一层管人事工作的办公室报到时,我本想着到学校电话班工作,因为这个工作只用接听电话,不用和人打交道。但人事干部说,你是干部身份,电话班都是工人,你去了不合适,于是把我分配到了图书馆。我想着去图书馆也挺好的,守着丰富的馆藏,多看看书吧。就这样我去到了图书馆工作,主要负责期刊编目,后任党支部组织委员。从此,我在北京政法学院扎下根来,工作了32年,直到2013年退休。”
当时的女神——复办后首批女研究生
谈到刚入校工作时难忘的经历,刘秀华说复办后的第一批女研究生给她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只要她们一出现就是校园里一抹亮丽的风景线。记得刚入校时,北京政法学院每周二或周四下午两点都会在教学楼319教室开会,会议主题是院领导给师生们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她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女研究生们都会结伴前来,那是复办后学校招收的第一批女研究生,其中有马抗美、曾尔恕、陈丽君、吴雪松等,她们优雅的穿着、不俗的谈吐、卓然的气质让刘老师心向往之,知识女性身上特有的自信、自立、自强的风采让她们身上“笼罩着光环”。“用现在年轻人的话来说,她们一走进教室,我就用‘迷妹’的眼神看着她们。”刘秀华开心地说,“你想想,那个年代的女研究生,简直就是我们的女神。”说到这,她眼睛里闪着光,刹那间仿佛回到了那个裙裾飘逸的美丽午后。
刘秀华
与“社恐” 做斗争
“秀华老师,您做了那么多年人事和统战工作,一定很擅长与人打交道,能和后辈们说说心得吗?”笔者好奇地问。刘秀华羞涩一笑,用现在的话来讲,我是一个有‘社交恐惧’的人,像我现在退休后一整天在家看书不出门,觉得舒服极了,不用和人打交道一直是我期待中理想的生活状态。我刚到北京政法学院报到那天就想去电话班,因为工作只用接打电话,不用和人打交道。但后来因为干部身份还是去到图书馆工作。1983 年组织部门找我谈话,9 月把我调入党委办公室,先后任副科级秘书、正科级秘书、文书档案室主任、综合档案室主任。1995年4月又把我调到人事处任副处长主持工作,去之前领导找我谈话,我还谈到自己不擅长与人打交道,如果去了干不好还得把我调回来,现在想想也挺幼稚的,别人看了得说你这不是‘凡尔赛’嘛,但却是我真实的想法,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嘛。之后我又担任人事处处长,2002年1月到统战部工作直至退休。一个不擅长与人交往的人,却干了一辈子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也是生活的一种际遇吧。”
刘秀华老师采访现场
将心比心才能做好人的工作
“您历任学校多个重要岗位并担任领导职务,克服‘社恐’也要干好工作的诀窍是什么呢?”笔者追问。“扎实工作,清白为官,将心比心。”刘秀华笑眯眯地说,“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基本都这样,需要你干啥就干啥,不和组织谈任何条件。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一定记得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最朴素的方法也是最好的方法。我记得任人事处处长的时候,有一天在昌平临下班时,一个同事找上门来,说有个问题要反映下,情绪还比较激动。我把他请进门,泡杯茶让他慢慢说,他边说着情绪就缓和了下来。临走时天都黑了,他说刘老师,我也就是来和您诉诉苦,您帮了我很多,我绝不会找您和学校麻烦的。后来我做统战工作,依然秉持着这样的工作态度,周末和假期经常到党外人士家中走访,耐心倾听他们的需求。之后我又组织学校党外代表人士重走长征路,推出‘走长征路’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分别以‘走长征路 学好传统 谱和谐曲’‘再走长征路 共铸民族魂’‘弘扬长征精神 祝福祖国腾飞’等为主题,也是基于把传统的我讲你听变为共同参与,把被动接受教育变为自我教育。在实践活动中,让党外同志真正体会到党领导红军队伍的团结一心、坚强如钢。我们大家总是一路歌声、一路笑声,更是一路豪情。这一系列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做人的工作就是这样的,很多时候你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那么工作会更好推动,也容易出成效。”
2007年4月刘秀华组织学校党外代表人士开展 “走长征路” 系列活动
艰苦奋斗的法大精神
采访的最后,笔者问秀华老师她所理解的法大精神和传承是什么,刘秀华回答是“艰苦奋斗”。她谈到1979年北京政法学院复办时,师生们回到百废待兴的校园,在教学楼、联合楼、礼堂等都被外单位占用的情况下,学生们拎着学校发放的绿色小马扎排队到隔壁的冶金建筑研究院礼堂,参加了复办后的第一次开学典礼;教学楼没有课桌椅(停办时被搬走),学生们每人一个小马扎,用腿当课桌做笔记;没有正式的教材,很多教材都是学院的老师自己编写并由学校印刷厂印制的……复办后的北京政法学院缺乏良好的办学条件,但正是这种艰苦的外在环境激发了师生们奋发图强的斗志,培养出了马怀德、朱勇、怀效锋、郑秦等中国第一批法学博士。79级的优秀毕业生们奔赴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尤其奋斗在中国法治战线前沿领域,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法治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刘秀华最后说道,现在的法大软硬件设施都有了质的飞跃,听说今年新礼堂也投入了使用,学生们终于可以在自己的礼堂举办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可喜可贺!但学院路校区仍一直在建设中,“大工地”离师生们的期待可能还有一些差距,昌平校区的师生们也坚守一隅,继续发扬着法大“拓荒牛”精神,躬耕不辍。从小月河畔到军都山下,“艰苦奋斗”的法大精神不断得到传承,一代代法大人将继续书写与法大的动人故事和光辉篇章。
后记
第一次见秀华老师是在2015年钱端升纪念馆的筹备会上,她优雅的谈吐风度,以及对筹备钱馆的热情深深感染了当时刚工作不久的我。再后来为了敲定钱端升先生任北京政法学院首任院长时在联合楼的办公室的复原场景,及钱老的雕像定稿,秀华老师不辞辛苦,多次和钱馆的主要筹备者王改娇老师、钱老的长子钱大都先生赴怀柔、通州调研,她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到这次《政法往事》第二辑的采访任务,我一下子就想到了秀华老师,于是便有了以上的交谈和这篇文章,是为后记。
编辑/栾涛(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