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描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素描 -- 正文

迪达尔·马力克:选择了你,成就了我

发布日期:2018-03-26   点击量:

2018年除夕夜,“迪达尔老师三年春节留校陪学生过年”的故事在法大人的朋友圈悄然流传。阖家团圆的时刻,那盏留守法大的灯火耀眼而温暖,感动之余,她背后的故事值得我们追寻。

求学之路:从托里到北京

说起迪达尔·马力克,法大的同学们并不陌生,“哦,就是那个足球队的还是灵心的师姐”“学生处那个少数民族老师”。新疆人特有的深目高鼻,中性休闲的穿着打扮,让她在法大校园里分外惹眼,也让她“迪哥”的绰号广为流传。以至第一眼看到她,大家通常会有两个疑问:她是男生还是女生?她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而说起她的家乡,新疆西北的边陲小镇托里,作为游牧民族后代,生她养她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好奇之下,大家自发组建了微信群,群名就叫“一定要到阿迪家吃小羊羔”,而迪达尔说,这样的微信群已经有好几个了。

碧草如茵,牛羊成群的田园牧歌式生活永远只是大家的想象与猜测,对于这个牧区长大的哈萨克族女孩来说,真实的生活环境远不止此。“这里很多人家连书架都没有,在公交车上看书在这里是完全无法想象的场景。” 而允许少数民族考生报考内地的大学是上世纪末才批准的,也是从那时起,京城3200公里以外准噶尔盆地边缘的孩子们才可以拥有一个去京城求学的梦。事实上,来北京上大学也是迪达尔第一次走出家乡。

走出家乡后的第一个挑战便是语言。迪达尔自幼接受的是纯母语教学,汉语算是她的第一门外语。虽然在北邮预科班学习了两年,并以优异成绩结业,但比起拥有十八年汉语基础的同学们,她仍是感到力不从心。课堂上的法言法语又给她的学习平添难度,教授对于法条的解释,她需要在大脑中先逐字翻译成哈萨克语才能理解,这就比常人多一道程序。第一学期期末,迪达尔的法理学导论只得了54分,从小成绩优异的她看到这个成绩还是忍不住哭了。虽然老师一直在肯定她的努力,但她从未因此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此后的学习中,起早贪黑,占座旁听是家常便饭。经过两年努力,大三时,她凭借真才实学拿到了奖学金。

而学习之外,她的传奇故事流传在法大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发起灵心手语协会并担任首届会长,带领校女子足球队勇夺桂冠,发起并组织举办四届哈萨克语模拟法庭并当选2011年感动法大十大人物。或许有时她的汉语仍旧不够标准,但这些令人赞叹的成绩已替她道出了一切。

双行道的岔路口:律师or教师?

走出法大校园,迪达尔的北漂生涯正式拉开帷幕。14年昆明的暴恐事件让人们对新疆人心生偏见,此时奔波于各大律师事务所寻找工作的迪达尔却因此吃了闭门羹。一次次的被拒对她无疑是巨大的伤害。那些失意的夜晚,她从不向家人诉苦,只是让泪水流进自己心底,然后依旧在每个清晨换上笑颜,迎接京城的晨曦朝露。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终于有律所接纳了她,但入职之后的生活依旧问题重重。审合同时语言的障碍,上下班四小时的地铁,经常性的加班睡办公室,然而最难以解决却是饮食问题。律所附近没有清真餐厅,特殊的饮食习惯让她只能依赖于小胡同里的兰州拉面。微薄的薪水不允许她有多余的选择,一块钱一个的煎蛋,她都要精打细算才敢偶尔打打牙祭。那种十八块钱一碗的兰州拉面,她一吃就是四五个月,以至于后来几个月每一次走向那个胡同,对她都是莫大的煎熬。

如果说想当律师是迪达尔作为年轻人的执著,那么回到法大无疑是利弊权衡之下成年人的选择。并非生活与工作的艰辛难以克服,而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不断放大,让她决定重新规划人生的方向。“回法大,又可以吃食堂的热饭热菜了。”怀着对法大深深的眷恋,她辞去了律所的工作,应聘成为法大学生处的行政教师。从律师到教师,不变的是对良知的坚守,对职业本身的敬畏。

重回法大:归来仍是少年模样

坐上返程的886路末班车,听到“下一站,中国政法大学”的报站声,一颗漂泊的灵魂才会拥有安全感。偌大的京城,似乎只有这片拓荒牛傲视的土地,才能让迪达尔感受到家的温暖。

重回法大,她不仅是师姐,更是老师。对于教师这个岗位,她的理解很简单,就是教书育人。台前幕后对她而言并不重要,只要能陪好这群孩子,付出再多都无怨无悔。用她的话说,一名合格的学生工作者就是人生导师、知心朋友,人生导师不敢当,但至少要做到立德树人。问及迪达尔老师在学生处的工作时,她从未谈起周末加班,假期留校的事,几乎都以一句“这是我的本职工作,都是应该做的”一语带过。

今年春节是迪达尔老师留校的第三个春节了。问及老师的新年感受,她坦言这一天并不是游牧民族的传统节日,所以加班于她而言并不觉得特别凄凉,而这一天对于这些孩子们的意义就大不一样了。留校过年的孩子大都是迫不得已,那些难以回家的复杂原因她一概不会过问,只是敞开双臂,拥抱他们,用“爱的五种语言”给予他们开启新生活的力量。从第一年发压岁钱时,她特意塞进红包的祝福小纸条“法大爱你哦”,到今年穿红衣high歌的贺岁聚会,那些夜晚,她就是这群孩子们的家长。

在同学们的眼里,日常中的迪哥是一个很温暖、很纯粹的人。她会请同学们看电影,也会在办公室里准备好零食与大家分享,即使不善于与老师相处的同学也承认“她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快乐。”而在工作中,迪哥又是另外一个人。电脑里每份文件她都归类放置,井井有条;再简单的任务她都会反复叮嘱,确保毫无遗漏。“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工作中有很可爱的强迫症”也是同学们对她最多的评价。

翻看迪达尔老师的朋友圈,除了日常生活的点滴轨迹与投身工作的辛勤付出,另一个高频关键词当属阅读了。“(法学)专业是我死不放手的一点。”即使日常的行政工作再忙,迪达尔老师也从未放松读书学习的脚步。翻看同学们的成绩单,为大家的进步而欣喜时,她也会想着再把《民法》读一遍,再去旁听几节课。说起法学,她的眼神清澈如初,“法学是我最爱的专业,高考志愿我只填了一个大学(法大)一个专业(法学)。”

选择了你,成就了我,这是她对自己与法大微妙关系最准确的概括。四年成长于斯,她毫不讳言是法大的学生工作造就了今日的自己。但另一方面,“人是自个儿成全自己的”,回望她的求学与工作历程,她始终奋斗不息的身影才是最美的风景。

采访的尾声,一个藏族的男孩子笑着来找她去参加讲座,听说大家都已到齐,她立刻着急了。出电梯时,她看着男孩的眼睛,“我们跑吧”。于是来不及挥别,只见两个匆匆的背影消失在楼道口的拐角,轻快的步伐透着游牧民族特有的豪迈与欢喜。

关闭

师德投诉监督平台  |  📧邮箱: fadajsgzb@cupl.edu.cn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0500463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   

建设维护: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