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思践悟 -- 正文

【谈师德】王世柱:从努力去关心每一个学生开始

发布日期:2020-11-01   点击量:

师德大家谈

   每年都有很多新任教师加入法大大家庭,他们或走上讲台,或走上管理岗位,承担起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光荣任务。为了让老师们能不断加深对师德师风重要性的理解,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工作部特别推出《师德大家谈》专栏,希望能通过法大教师们对师德师风的大讨论,讲述法大教师倾心育人、热爱学生的动人故事,抒发每一位老师对于教育的热爱和感悟,弘扬高尚师德师风,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457F

王世柱老师

2020年获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入职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并担任法学院2003班班主任 

从努力去关心每一个学生开始

                                         ——法学院 王世柱

三十多年前,在法大这片土地上,有个叫“海子”的老师写到:“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也幸运的来到这片土地上。巧合的是,法大先贤的这首诗歌,滋养了我的青少年时代。在匮乏与焦虑的成长之路上,我之所以始终能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背后,有许许多多的老师给予我无私的关怀。

记得本科毕业的时候,把两个同学送到校门口,其中一个感慨:“匆匆忙忙大学四年,同学星散四海,还好你还在学校”。同样,去年在本科同学群里,一个海南的同学说:“趁着柱子还在学校读博士,赶块回学校一趟,等他毕业了,学校就没有认识的人了”。这些成长和学习经历,让我这个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触动很深,也让我认识到,师德应该从努力去关心每一个学生开始。

我的母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跟法大一样,作为传统政法类院校,学科结构单一,学生多集中于法学等几个学科。尽管法大拥有全国最优势的法学教育资源,但是架不住半个校园皆是法科学生的局面,人均数据,并不占优。四年下来,无法做到雨露均沾,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训练。老师尽可能的去关注每一位学生,从授业、解惑到分享、聆听人生的喜怒哀乐,强化师生的关联,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述问题。也许多年之后,毕业的学生还能想起在法大的校园里,有那么几位老师,曾经的某句话,或者某个行为影响到了我。学生对老师,对学校的认同,我想,这就是对老师,对法大而言最大的感情回馈与价值回馈。

从身边做起,努力去关心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的进步,都是法大的进步。

142EF

-采访进行时-

-Q1:学期伊始,作为新入职教师,你曾遇见过哪些趣事?

A1:最有趣的就是,总是被当成学生。可能因为才出校门,还带一丝青涩,头发也比较多,外加上个头比较瘦吧,我总是被当成学生。记得九月初第一去刘皇发报告厅,我向一个女同学问路,女生很热情的带我过去,路上她问我:“同学,你是大一新生吧,哪个专业的”?我不好意思地说自己是今年新入职的老师,她很吃惊,这么年轻,一点也不像。其后,无论是去教室,还是参见各种活动,当我说自己是老师的时候,都会被反馈类似的吃惊。第一次去研究所得时候,同事第一反应也是来了个学生。

-Q2:在你的学生时代,对你影响最深远的老师是谁?你们有怎样的故事呢?

A2:对我影响最深远的,当然是我的导师李栋教授。我之所以认为师德应该从努力关心每一位学生开始,也是受到李老师影响。我的导师非常年轻,1982年出生的他,2009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在我2012年从课堂上认识他的时候,刚评上副教授。从2014年读研究生开始,我在他办公室持续学习了六年,在李老师的指导下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期间他也实现了从副教授、教授,再到博导的跨越。我也算是见证了一个青年学者的成长过程。李老师对学生非常关心,尽可能的去帮助每一位向他求助的同学,在学生之间口碑特别好。这样一种朝夕相处的亲身经历,对我影响很大,我希望能够将这种精神延续下去。

36D23

-Q3:如果你捡到了阿拉丁神灯,你会许哪三个愿望?

A3:第一个愿望,法大在法治国家的建设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我希望法大的教育事业能够蒸蒸日上,我也会为此而努力,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第二个愿望,今年当了2003班班主任,我希望3班的学生们都能够在法大过得幸福、愉快。法大对我、对你们而言,都是新地方,“我不是教师,只是一个你可以问路的同路人。我指向前方,这前方既是你的,也是我的”。

第三个愿望,我希望父母能够健康长寿。说来惭愧,学术研究是一件相对比较“自私”的工作,投入周期长,且无法惠及家人。他们也不求我有什么回报,只是内心深感不安,惟愿他们健康长寿。

- END -

内容来源:王世柱

排版编辑:葛子菲

关闭

师德投诉监督平台  |  📧邮箱: fadajsgzb@cupl.edu.cn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0500463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   

建设维护: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