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育人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思践悟 -- 我的育人故事 -- 正文

育人故事|丁如:从日内瓦“战场”到三尺讲台

发布日期:2025-11-12   点击量:

前言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学校于2025年4月至7月开展了“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2025年度讲述育人故事活动。通过专家评审,共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4名,并于10月31日下午举办“‘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2025年度讲述育人故事”宣讲会,邀请6位优秀教师代表进行现场讲述,充分展现法大教师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践中的师德风范与育人智慧。

为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党委教师工作部现开设线上专栏,定期推送“‘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讲述育人故事”系列内容,深入阐释教育家精神,引导广大教师以此为榜样和动力,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法大力量。

个人简介丨丁如

14CDA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钱端升学者,北京市法学会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美国乔治城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哈佛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曾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上诉机构秘书处担任律师助理。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商务部、财政部、中国法学会等机构委托的重点研究项目,并作为法律专家为我国在多边和区域经贸规则谈判中提供法律技术支持。在Journal of World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清华法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负责人,曾获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优秀论文奖,北京市优秀教案奖,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最受学生欢迎奖。

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

(2025年度讲述育人故事活动现场)

C390

“以实战场域为熔炉,以国家需要为号令,精心培育每一位有志于成为涉外法治人才的学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01丨讲述国际博弈经历,明晰涉外人才素养

每当我思考“如何培养涉外法治人才”这一问题时,记忆就会辗转回日内瓦湖畔的世界贸易组织,回想起我曾在谈判会议室里见证过的一幕。在WTO最大的会议室中,一场关于《政府采购协定》的谈判正在进行,中美欧等多个WTO成员之间就一个看似很小的概念“涵盖主体”分别陈述观点,并轮流进行回应。每一句化都充斥着专业术语,每位政府代表的发言都冷静、理性,并以“公平”“合法”为价值基础,但这些表述背后,都包裹着国家利益的核心诉求。不懂规则的听众,恐怕完全不知道他们在争什么,唯有深谙规则原理的人,才得以在现场看到这一战场上升起的缕缕硝烟,听到兵戈相交时碰撞出的铿锵节奏。

在世界贸易组织实习和工作的6个月,虽然时间不长,但我经历了规则谈判、争端解决案件开庭、日常工作会议等多种类型的国际规则博弈场景。这些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能在国际角力中守护国家利益的涉外法治人才,需要具有全方位的素养和能力。

首先,最重要的是深厚的家国情怀。无论是谈判还是庭辩,瞬息万变的情况要求参与者必须做出快速的应变,在规则细节的辩论中,维护国家与人民的利益。爱国必须成为一种本能和直觉,才能在规则的博弈中守好底线,进退有度。其次,最核心的是厚实的法学和跨学科知识功底。国际规则博弈不仅涉及国际法,更是涉及到每个国家国内的法律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宗教、价值理念等各个方面。涉外法治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国内法、国际法、国别法的基础知识、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从而在处理综合性案件时可以快速学习,深度理解,高效应对。除了这两方面,卓越的语言能力是沟通必备的工具,国际视野与跨文化能力是搭建合作桥梁的基础。而第五项能力也格外重要,即强健的体魄和强大的心理素质。我常和同学们讲起WTO第12届部长级会议的一个场景,谈判了一整夜的成员代表们,终于微笑着手握一摞“谈判成果”离开WTO大楼。年近七十岁的总干事伊维拉女士和门卫打招呼,先说声“晚安”,但当她抬头看到东方既白,又笑着说“哦,应该说早上好!”没有强大的身体素质和精神力,无法在高强度、高密度的国际博弈场景中守住立场、耐住压力、谈出成果。具备这五项能力的涉外法治人才,或许可以被称为“五边形战士”了。

154D9

02丨实施模拟实战教学,锻炼涉外核心能力

法大的学生具备成为这样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的潜能。在我的教学中,始终坚持“模拟实战场域”的理念,努力把课堂打造成贴近实战的预演场。

在《WTO法律制度》课程中,我设计了全流程的实战场域:课前,要求学生们深入研读真实争端案例;课堂上,让同学们作为“申诉方”“被诉方”“专家组”,模拟庭辩中唇枪舌剑的过程,锤炼规则解释和适用的攻防技巧;课后,要求同学撰写案例研究报告,深度分析和批判现有裁决中各方的论理基础和薄弱环节。

在我和车路遥老师一起开设的《全球治理与国际经济法》课程中,我们聚焦规则背后的政治经济逻辑。课程伊始,我们会抛出“国际经济法现实中的三大棘手难题”,然后为同学讲解国际政治理论、经济理论与国际经济法规则之间的关联与互动。课程考核时,我们要求学生深入研究不同国家的立场和国情,最终在课堂上以“各国代表”的身份,陈述对于“三大难题”的本国声明与解决方案,并进行辩论交锋。这种沉浸式演练,迫使同学们在复杂利益交织中寻找最优路径,在思维的火花中锻造全局思维能力与谈判能力。

当然,这些课程的所谓实战场域和真正的国际规则博弈相比,如同“纸飞机”和“战斗机”的差别,但飞机翱翔于空的原理是类似的,同学们掌握了基本原理,再结合未来他们在社会中的实践,一定会成为真正的“五边形实战人才”。

结语

我深知,三尺讲台所托举的,是我国在复杂世界中的话语权与世界的未来趋势。我将继续深耕于法大这片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沃土,以实战场域为熔炉,以国家需要为号令,精心培育每一位有志于成为涉外法治人才的学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有一天,当我们的学生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从容自信地捍卫国家利益、维护世界和平之时,便是教育使命最庄严也最幸福的回响。


编辑/周甲铭(实习)


关闭

师德投诉监督平台  |  📧邮箱: fadajsgzb@cupl.edu.cn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0500463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   

建设维护: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