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优秀工作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素描 -- 师德建设优秀工作案例 -- 正文

师德建设优秀工作案例丨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以法制文物涵养师德增强文化底蕴

发布日期:2024-10-23   点击量:

编者按

为进一步鼓励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创新发展,推广优秀工作经验,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学校于2023年面向全校组织开展中国政法大学师德建设优秀工作案例征集评选活动。经过评审专家组的评审和线上投票,最终,来自统战部、教务处、纪委办监察处、人事处、学校办公室、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商学院的十个案例获评为“2023年度师德建设优秀工作案例”。

为进一步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党委教师工作部开设线上专栏,将定期对师德建设优秀案例进行展播,以促进先进经验推广,实现各部门共同交流进步。

法律古籍研究所丨以法制文物涵养师德增强文化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总结我国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实践的经验,阐发我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中华民族创造和延续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古籍所团队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紧密结合党中央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网络时代传统法律文化专业性和普及化相融合的发展模式,引领法学院校传统文化建设和国学复兴时尚,培养了一批有志于国学研究的传承者。2023年,团队借助“法度与气象:在碑刻中遇见盛唐”和“格物明法:独角神兽精品展”,在体现学术追求和涵养师德的同时,也促使法治成为一种全民信仰。

展览的成效表现为:兼具学术性和观赏性,受众认知度高;独角兽中外均有,但内涵差别较大,详解其义,需要一定的专业储备;前期准备充分,研究先行,以物论史,传播新知;观者踊跃,媒体宣传密集,阅读率高,影响广泛。

一、主要举措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师德教育提升着力点

中华文明既古老深厚又富于活力的内在原因,“厚德载物”的濡化影响是重要一环。数千年来,重德、敬德、厚德的理念,早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不仅凝聚于传统典章文物上,也成为团队奉行的指南。多年来对传统文化的研习和传承,不断激励着团队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将提高个人师德素养转化成内在要求,担负好传播知识、塑造时代新人的使命。

研究所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紧密结合党中央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网络时代传统法治文化专业性、精致性和普及化、大众化相融合发展新模式,以科研教学、研习考察、展览讲座、新媒体建设等多种形式,搭建专业、立体且影响广泛的中国传统法治文化传承与普及平台,引领高校尤其是法学院校传统文化建设和国学复兴时尚,培养了一批有志于国学研究的传承者,同时也将“中华法制文明虚拟博物馆”“法制文物日历”和学术公益展览打造为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成为学校涵养师德提升文化底蕴的重要抓手。

(二)制造话题,对传统法律文化进行专业解读

2023年6月18日至8月18日,时间跨度两千余年的近百种独角神兽汇聚在中国政法大学校园。这个小而专、饱含精彩叙事的“格物明法——独角神兽精品展”成为校园中的别样风景。参展的独角神兽种类之多、年代跨越之久,在国内尚属首次。

2469A

格物明法——独角神兽精品展

獬豸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象征、司法公正的隐喻,或成为法学院校、司法机关的重要装饰,或现身于法学读物的封面,也闪现于许许多多法律人的内心深处。而对独角兽獬豸的推崇和向往,表达了千百年来民众对于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在讲解培训中,团队制造话题,以引导观众“格物明法”。话题诸如:

①在法院、检察院以及法学院校里,经常可以看到獬豸的身影,究竟是从何时起,獬豸成为公平正义的“代言人”。

②目前各地塑造的獬豸形象差异极大,古代的獬豸形象亦千差万别,是否有相对标准的形象。

③獬豸果真具有判断是非曲直的强大神力吗?它是自行裁判,还是受人指挥?

④獬豸传说为何在汉代流行?獬豸如何饰刑官?獬豸补服何时出现?

带着问题和疑惑的探究式观展,与走马观花的打上卡猎奇,效果迥然不同。

(三)创设亮点,推陈出新

神兽展的一大亮点是复制了宋、明两朝的獬豸冠。复原之一以宋代聂崇义所撰《三礼图集注》中“法冠”图像为蓝本。冠体为铁柱支撑的方巾式,体现了宋代文人方正严谨的独特气质。另一是参考明代《蓝章画像》和《蓝田画像》中的冠饰以及孔府旧藏梁冠而复原。冠体为进贤冠式样,冠额正中嵌有獬豸,上有三梁,在明代为五品官员所服。

复制獬豸冠的目的不仅在于对古代司法官员服饰的考证,而是希望藉此传承“獬豸”这一重要的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符号,使当下的法治工作者将崇法向善、奉法守正的理念厚植于心,为中华优秀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

二、初步成效

(一)以德育人“润物细无声”

在团队践行“知行合一”的师德教育模式下,师生都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滋养。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品质。从展览策划、藏品征集,到整理、布展和志愿讲解活动,将师德教育、传承学习化解其中,力求做到学做融合、知行合一。这一作法不仅体现在学术公益展览中,也体现在考察研学乃至教学活动中,立德树人已成为团队的日常惯习。

(二)以文化人,增强文化认同与自信

“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文化传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而历代流传下来的文物,便是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由古籍所教师策划、组织、参与的传统文化研习营活动,通过实地探访、亲临文物古迹的研学方式,使受众真切感受华夏厚重的历史和悠久文化,激发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校内外的师生乃至于普通民众闻讯展览消息后,分别以团建、支部活动等方式申请团体参观。如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将观展唐碑列为该院“感知中国”系列活动之一,意在加深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培养跨语言、跨专业、跨文化的复合型涉外法律人才。

(三)维护格物明法的品牌效应

中华民族的许多优秀传统和天下观、价值观等,也凝聚于典章文物。文物中所蕴含的法治理念、精神,不乏济世良章。以物论史,对经典法制文物进行细致梳理,不仅有助于是了解中华法治文明的发展脉络,更可从每件文物的“小制度”中,揭示传统法治文明的“大智慧”,为当下树立法治自信、制度自信夯实基础。

团队积极探索网络时代传统法治文化专业性、精致性和普及化、大众化相融合的发展新模式,提升技术手段,丰富数字平台的表现手法。精心制作的VR线上展厅,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水利碑刻、唐碑、独角神兽及百年法制文物的丰姿,使“中华法律文明虚拟博物馆”成为具有时代新风、提升文化自信的“普法”样版,受到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历史研究院官网、民主与法制网等媒体或权威机构平台的广泛报道。

三、经验启示

(一)保持专业特色和精品意识

典章文物可清晰展现出中华法系的“本土性”,体现出中华法系的精髓。深入研究、精心打造,以专业品质促使法治成为一种全民信仰。2023 年春在校园举办的“法度与气象——在碑刻中遇见盛唐”展览便致力于展现:严守法式的楷书是唐人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而唐朝法制体系的完备则是培育尚法传承的沃壤。唐人的“尚法”追求是全方位的,法制、书艺、诗歌、建筑莫不如此。通过独角神兽展览,意在表现中国獬豸信仰所体现的“公平正义观”不同于西方司法女神所象征的“程序正义”,更注重“实事求是”,彰显实体与程序的双重正义观,昭示着中国传统法律文明的独特意义。

8A053

法度与气象——在碑刻中遇见盛唐

(二)借势赋能,勇于创新

近几年的“博物馆热”及隆重推出的展览主题,从“何以中国”到“实证中国”,再到今年集中亮相的“礼制中国”,都带有明显的增强文化认同和凝聚力的目的。借势“博物馆热”,梳理典章文物的礼法关系,成为学术团队的自觉目标。这种以物论史、具象生动的方式,可以让枯燥的概念、陌生的制度具象化,充分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也对加强文化育人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文化传承创新需要深厚的积累,也需要持续的探索和奉献精神,更需经以钉钉子精神,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为一项事业。从2017 年至今,主创人员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了12个原创性学术公益展览。这些公益活动的背后是知识、时间、精力的大量付出,更是一种时不我待的学术使命和责任担当,同时身体力行,将“格物明法,让法治成为信仰;厚德载物,藉文化涵养师德”落到实处。


编辑/曹满谦(实习)

关闭

师德投诉监督平台  |  📧邮箱: fadajsgzb@cupl.edu.cn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0500463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   

建设维护: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