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思践悟 -- 正文

【谈师德】聂敏涛:师德师风建设与国际关系教研

发布日期:2021-05-12   点击量:

师德·大家谈

每年都有很多新任教师加入法大大家庭,他们或走上讲台,或走上管理岗位,承担起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光荣任务。为了让老师们能不断加深对师德师风重要性的理解,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工作部特别推出《师德大家谈》专栏,希望能通过法大教师们对师德师风的大讨论,讲述法大教师倾心育人、热爱学生的动人故事,抒发每一位老师对于教育的热爱和感悟,弘扬高尚师德师风,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6D594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聂敏涛

美国普渡大学政治学博士。现就职于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系。研究方向为国际法、国际组织和美国司法政治。从事国际法、美国政治、政治学方法论等方面的教学工作。

师德师风建设与国际关系教研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人才为本。所谓人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简言之,只有高尚德行的引领,才能方可发挥地恰到好处。有才无德或是有德无才之人都不能视作人才。德与才两者间互为补充的关系要求教师不但能够教授“谋事之才”,还应传授“立世之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高校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明确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这里的德,既是个人意义上言谈举止和行为规范的道德修养,更是广义上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德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以及情感认同。

德育在培养“中国梦”筑梦人才这一时代重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教师能够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和以德施教。具体到国际关系学科,教师应当做到以下三个坚持。

第一,坚持在关注西方理论和历史研究的同时,关注攸关我国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舶来品,国际关系学科在我国的发展早期侧重介绍和引进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方面的研究。随着我国国力的日益增长及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显著提升,我国的国际战略和外交环境面临诸多挑战。本着知识服务于党治国理政的理念,教师的科研和教学也应跟上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吃透国际关系学科现有理论的同时,教师应当积极结合我国战略发展需要,加强对国际社会现实发展的认识和了解,积极探索解决我国各类战略和国际发展问题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第二,坚持在教授书本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写道,“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道的传播和习得离不开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学生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领悟道。不少人认为国际关系学科远离生活,曲高和寡,实则不然。现代国际关系学科经过数十载的发展,研究对象广泛。近年来,随着传统安全威胁的降低,有关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研究方兴未艾。加之中国在国际组织的参与程度日益加深,教师应当在课堂上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国际社会运行的规范和规则,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有关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一方面,学生通过实践可以加深了解书本上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此类实践活动,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为国家培养具备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发声的国际化人才。

第三,坚持在介绍西方相关学科知识的同时,挖掘和发扬中国文化中有关国际社会运行规范和准则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师在服务党和国家的同时,应当放眼全球,积极向世界上其它国家介绍先进的中国文化知识。国际关系学科虽然起源于西方,但历久弥新的中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类大同哲学思想。中国国关学者应当积极挖掘我国文化中有关国际社会运行规范和准则的思想,发展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架构,向国际关系学科注入爱好和平的思想因素,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注入鲜活的理论视角。

采访进行时

 Q1:您选择法大的动因是什么?

A1: 我选择法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跟我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我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法与政治的互动关系。比如说,我研究联邦制如何影响国际法在美国的内嵌。我还研究美国高等法院的决策过程,会考虑国会、总统、利益集团和媒体等政治行为体的影响。我希望在法大能和更多的师生一起探讨和交流在国际法和美国司法领域法与政治间的关联。

Q2:您来法大的感受以及第一节课的感受?

A2:我第一次来法大,直观的感受是在这样一个精致的校园里洋溢着扑面而来的青春与活力。到第一次走进课堂,近距离面对学生时,我感到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那份责任,同时也体会到和同学们分享知识和自己研究心得的喜悦。第一堂课结束后,班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那时的感受用“喜出望外”来形容最贴切不过了。

Q3: 您有什么想对学生说的话吗?

A3: 我想对学生说,我之于你们“亦师亦友”。在每堂课上,我会尽力做好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和大家分享有意思的问题、探讨不同的观点。我希望大家能在课堂上各抒己见,据理力争。

内容来源:聂敏涛

排版编辑:葛子菲

关闭

师德投诉监督平台  |  📧邮箱: fadajsgzb@cupl.edu.cn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0500463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   

建设维护: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